转载旗霓嘉影文章-------

摩登旗袍
----浓妆淡抹总相宜
民国时期的老上海,旗袍当数时髦女性中最流行的服装。贴身的旗袍外面搭配各种服饰,“浓妆淡抹总相宜”,如西式上衣、马甲、裘皮大衣、绒线衣、流苏披肩、披风围巾等,再配以西式小帽,皮毛手笼,丝袜,西洋小包,项链,手表,烫发,高跟鞋,走出去,别人一看就知道“侬是上海女人”。1911年,清朝灭亡,废除帝制,五族共和,剪发易服运动兴起,满族人也穿上了汉服,再加上一味的趋欧倾向,于是就出现了不满不汉、不中不洋、新而不怪、雅而不俗的旗袍和中山装。


民国不同时期的旗袍又略有不同。早期(约20年代)的旗袍宽腰阔袖、高领、低衩、大袖、袍长度缩短至腿部。当时还出现了无袖马甲旗袍,立即受到上海时尚女性的追捧,风靡全国。这为旗袍流行全国奠定了基础。当时的旗袍以细致、精良的做工展示了女性的精致和娴雅。中期(约30年代),因高跟鞋的引进,出现了扫地旗袍,旗袍长度也由短变长,衩从低到高,袖从长袖变为短袖、无袖,袍身也由长变短。民国晚期(约40年代)出现了抑钮、拉链、垫肩、胸省、腰省等新配件、新工艺。

旗袍早中期以领子、襟、裙摆、盘扣等唱主角。旗袍的领子也变化多端。最有特色的是高领,最高可达6、7厘米的元宝领,硬硬的、酷酷的、齐耳高,遮住半只脸。从正面看,你原本就算大饼脸,也变成了瓜子脸,那头也不能乱斜,正正地,有种矜持的内涵和气质。后来领子慢慢低下来,样式也丰富起来,什么水滴领、方领、V字领等。
旗袍的襟就有十几种,如曲襟、双襟、琵琶襟、方襟、一字襟等。裙摆也出现了各种形状和式样,工艺上中西结合,镶、滚和蕾丝花边相结合。蕾丝花边在上海甚为流行,有记录的1913年上海就有顾少发开设一家美艺花边公司。襟、裙摆上的滚也有各式,如扁滚“韭菜边”,圆滚的“灯草边”、“线香边”。




旗袍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盘扣。这盘扣精致,费心费时,现在已经很难达到那水准了。即使达到水准了,不是以配件配角出现,而是做个框,挂在家里以主角身份出现。图案也五花八门。盘扣在旗袍上的位置也以领、襟最为重要,特别是高领,盘扣有三粒,更甚的有四粒,那是画龙点睛的要物。最著名的盘扣有盘花扣、葡萄扣,质地也各种各样,有琉璃扣、鎏金扣、翡翠扣、白玉扣、珐琅扣等,尽其奢华。





到后期,旗袍以面料质地和图案来体现其个性。当时从国外进口了很多面料,丰富了挑选余地,如绸、绢、布、丝绒、锦缎、纱,钩针及各式呢料。面料的丰富性也体现在面料花纹的多样。受到当时西方流行的装饰主义(ARTDECO)的影响,几何图案也大行其道,使其三十年代的街头花花绿绿,无一雷同,且都是“高级订制”。洋布的色彩丰富,也使张爱玲说得出“这桃红的颜色闻得见其香啊”。



二三十年代,很多百货公司、进口面料公司都聘请美术师当设计师,画出旗袍设计稿,再叫裁缝订制,来推销他们的面料,如叶浅予、白鹅画会的陈秋草、胡雪鸪……这些是中国第一代的服装设计师,其旗袍设计更贴近时装,耳目一新。如现在海宁博物馆藏有的导演史东山其妻华丹尼(也是电影演员)的时装旗袍,就是如此。



宋美龄喜欢旗袍时出了名的。她有专人每天帮她做旗袍,据说有一千多件。由她倡导,民国政府在1929年定旗袍为妇女国服。旗袍作为国服甚为合适,它既可作为礼服,又可作为便服,四季皆宜。旗袍现在和陶瓷一样,已经成为中国的国粹,中国的名片。它可谓既古典又时尚,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神韵。





旗袍的贴身裁剪,穿在身上就像自己身上的皮肤,没有“隔”,使女性曲线像流水一样有生命力,有表现力,再加上两边开衩,两腿若隐若现,散发着无穷地撩人风韵,所以每一个女人都梦想有一件勾魂的旗袍。它从传统里吸取绣、滚、镶、盘、荡等技艺,从洋服里吸取蕾丝花边、掀钮、拉链、亮片、垫肩等配件,使旗袍成为上海摩登女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