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资料获知: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
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在随西方列强炮火而涌入中国的淘金者队伍中,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他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窦乐安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便宜的地价和淞沪铁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于是,新的路名便叫窦乐安路。那时的窦乐安路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时以内蒙古多伦县为名改为今日的多伦路。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曾经是中国文坛的众星云集之地,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瞿秋白、丁玲等等大家都曾在此居住停留,著名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就在此成立。如今这里已经开发成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那个年代上海的人文风情,所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各种完好保存的建筑和遗迹,勾连了现在和历史,诉说着上海滩不一样的故事。这条小街已成为百年上海滩的一个缩影,它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吸引着中外游客。
有一天,我们一群旗袍姐妹相约来到这里,徜徉在岁月留痕的弹格路上,回味流年的历史文化,似乎还能聆听到这里曾经激荡文坛的震耳惊雷,仿佛还能感受到这里曾经强劲跳动的“民族魂”脉博,依稀还能呼吸到这里厚积薄发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沁人气息,领略到百年上海滩演绎的民俗风情。我们与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站在一起,似乎与名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交流。
而旗袍一旦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之中,便活色生香更多了一种海派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