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晚唐文学大家。杜牧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又称杜樊川。诗学杜甫而有独创,尤擅七律七绝,表现出骨气豪宕,风神俊朗的风格。其诗歌创作突出,《清明》是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指出了时间。按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来说,“清明”常常是全家团聚为死去的亲人上坟扫墓的时候。“雨纷纷”中“纷纷”即飘洒,这里描写出清明时节下雨的状况,这样为行路者“欲断魂”的心情营造了氛围。这起句的意思是说,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此,“雨纷纷”不但描写了清明节的自然环境,而且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从而表现了诗人抑郁惆怅的心情。
《礼记•乐记》上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就是说,人心的摇动、心灵的感动,都是外在事物使其如此的。因此,诗人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承首句而来。“断魂”在诗歌中往往是指人的情感凄伤而表现出痛苦的状态。“路上行人”我认为在此是指作者自己。这句的意思是说,(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节日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行走在路上,心情沉重,情绪低沉,好像失去了魂一样。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映?联系上一句中的“清明时节”,可以想见,诗人在这个本该与家人团聚的时节里,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羁旅他乡,触景生情,忧从中来,怎能不“欲断魂”。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诗句)因此,诗人在第三句写道:“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一句承上一转,不再直接写“欲断魂”。“借问”就是向别人打听一下或者问一下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请问什么地方有小酒店呢?向谁借问,没有说,省略掉了。诗人为什么问“酒家”?是避雨?抑或是“喝酒”?既然是问“酒家”,显然主要还是喝酒吧!诗人通过问话,不但使诗歌语言简洁,形成了诗歌的审美空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而且暗示出想“借酒消愁”的思想,从而表现出了诗人忧虑重重,思乡思亲之情。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句是全诗的合,也是对第三句回答。“遥指”即向远处指。意思是说,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杏花村”表明了“酒家”所在处,同时也照应了“清明时节”杏花纷纷飘零的自然特点。特别是诗人借助牧童“遥指”的动作,不但把读者的视线引导到远处,很自然地扩大了诗歌的空间,而且在视线的尽头营造出了一个杏花纷飞,酒帘飘飘的朦胧而美丽的境界。诗人借助这样美好的境界表现了自己的内心苦闷与忧愁,从而达到了“以乐景表哀情,而倍增其哀”的审美效果。
总之,诗歌结构紧凑,起承转合顺畅自然;语言通俗易懂,音节和谐,对话对象明了;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因而,诗歌无论是描写自然环境,或者是后面的对话,都集中表现出了诗人羁旅他乡而思念亲人之情。
《 赏析文选自网络》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