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青翰墨寄深情 为老圆梦勤耕耘

(2015-09-13 20:34:18)
标签:

老年大学

分类: 老年大学

    今晚打开新民晚报,一个熟悉的身影和名字浮入眼帘,她就是活跃在上海多所老年大学从事中国画课程教学的刘怡慈老师。因为自己曾在上海老年大学浦东分校工作,有机会走近刘怡慈老师。她那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26年来,她为老年人圆梦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情,当我亲眼目睹许多老年同学美不胜收的美术作品时,不禁为刘怡慈老师精湛的教学成果而惊叹!难怪许多老年学员都说:我们喜欢上刘老师的课,跟着她学画,是一种幸福。

    老年大学,就是需要更多像刘怡慈这样的好老师。

                             ----敏芳

          
                                                            


           丹青翰墨寄深情 为老圆梦勤耕耘

  • 字号
2015-09-13 16:21:18 来源:新民晚报 
 
文/ 徐本仁

  一位好友因故不能继续任教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的中国画课程,请刘怡慈无论如何帮忙接个班。救场如救火,不容迟疑,刘老师就此站上了老年大学的讲台。这一站,就是26年。26年间,刘怡慈先后在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上海老龄大学、上海老年大学黄浦分校、浦东分校任教。凭着勤奋和智慧,执著和坚守,她在老年中国画课程教学中留下了一行闪光的足迹。

  领老人享受艺术之美

  那次救急,让刘怡慈认识了老年教育。作为华东师大美术系的副教授,教学对象都是基础好、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的青年学子。而此刻,面对的是长她二三十岁的银发老人,不要说专业基础,有些学员甚至连毛笔都不会握。但学员们信心满满,孩子似的围着老师诉说各自的心愿:“童年时就想学画画,如今有这样的好机会,真是千载难逢,要抓紧学,认真学,一生能有几度夕阳红啊!”“人生苦短,年老了,更要珍惜时光,争取5年打好基础,8年后画作能送人,10年后作品能上墙!”一股激情在刘怡慈心头涌起,她要扶着这些老人,迈小步,不停步,一步一步攀登艺术的高峰。刘怡慈制定了“基础—提高—创作”三个阶段、学制为六年的中国花鸟画与山水画教学体制和每一阶段的教学大纲,开始了零起点的教学。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刘怡慈从绘画工具的种类和使用讲起,一些枯燥的技法要领,在她的课堂上成了好记易学的口诀:突显山石的体感和质感须“皴下不皴上,皴内不皴外”,显示物体的明暗要“染左不染右,染右不染左”。写生时她要学员来个“化零为整”:从一片叶一朵花画起,研究每朵花的形态和结构,做到胸有成竹,然后“组装”成一幅“百花争艳图”。批改作业时,她让学员坐在一旁,探讨一笔一画如何处理才能恰到好处,画面布局怎样才能更为合理,使学员在比较中受到启发。

  毕竟都已上了年纪,有人记不住技术要领,有人手中的笔总不听使唤。但刘怡慈理解他们,总是鼓励为先,肯定为主,即使纠正错误,也十分讲究艺术。一位学员将一群小鸟中每一只的动态画得一模一样,刘老师轻声对他说:“哟,这是小鸟在排队做操吗?”有位学员画的鸡与周围的花草不成比例,刘老师笑着说:“怎么,你家养的鸡"种气"这么大呀?”幽默的话语,启发了学员的悟性,激活了他们的灵感。有位80岁的独居老太坐着轮椅来到班上,因手抖得厉害,总画不出流畅优美的线条。刘老师边指导,边给她鼓劲:“您这么大年纪了,坐着轮椅来学画,还每次按时交作业,厉害!您比比当初,画成这样已不容易啦!”老人心里甜滋滋的,逢人便说:“我每个星期有两天最开心,一天是儿子来看我,一天是来上刘老师的课!”

  挂念每位老人的发展

  2009年,刘怡慈退休了。如今同学员的年龄更接近,使她对这一群体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老年人退休后,离开职业社会回到家庭生活,会引起思想观念和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应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

  野外写生时,刘怡慈既讲解如何去体味壮丽河山所蕴含的自然美,又讲述景点灿烂的历史文化。作品介绍中,她既讲授大师们的艺术造诣,又会插上名师成才的曲折经历。就连描摹那些无声的花草林木时,她也要配上古诗、散文来让学员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翠竹的宁折不弯,梅花的傲霜斗雪,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松树的挺拔强健、不屈不挠……

  花鸟班上有位女学员,丈夫猝然离世,儿子远在国外,她整日悲悲切切。刘老师有意识地亲近她,经常在座位旁手把手地加以指导,顺便聊聊家常。一年后,她的画作有了明显进步,成绩面前,她找回了自信。山水班有位学员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冒火。他原是一位干部,离休后有种失落感,什么事都不顺心。刘老师同他娓娓道来,从人生道路谈到角色的转换,从繁忙的工作谈到家庭的生活。他有管理的才能,刘老师让他担任副班长,重新唤起他的工作热情。

  每解除一名学员的心理疙瘩,刘怡慈总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她心中牵挂着每位学员。

  为老人圆一个艺术梦

  当年接手退休职工大学这个班时,刘怡慈的孩子才5岁,休息日,家里最需要她,她却要赶去上课。一开始,爱人对她的忙并不理解。直到有一天,刘怡慈请他去参观学员的作品汇报展,琳琅满目的画作使他大为感动,这位艺术系的主任,开始帮助刘老师编写教案,参加学员的写生活动,俨然成了编外教师。

  刘怡慈家住浦东川沙,地铁尚未建成时,她要换3辆车颠簸2个多小时才能到校。可她一上讲台,立马精神抖擞,示范作画,完全忘却了路途的劳顿,她始终有这样的信念:“老年学员到老年大学学画是来圆年轻时的梦,我能用自己所掌握的一技之长来为他们圆梦!”学员们说:“跟刘老师学画画,是一种幸福。”那些原本连毛笔都不会握的学员,6年后,有的当上了社区的国画教师,有的办起了个人画展,还有好几位学员的作品入选市一级甚至全国的美术展并获了奖。这样的成绩,往往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有位年届八旬的老学员寿辰将到,他对子女说:“别为我办寿酒了,这钱给我办个画展吧。”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第22届代表大会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时,来自22个国家的151位代表与会,刘怡慈率班进行中国花鸟画示范教学。一字排开的长桌上,师生共同挥毫泼墨,向国际友人献上了一幅幅构思巧妙的花鸟画:青藤绿叶映衬下的牵牛花,含苞欲放的,争相斗艳的,逼真传神,美不胜收。刘怡慈向世界展示了上海老年教育的风貌,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刘怡慈曾两次获“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去年又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教学名师。对此,她显得很淡然。在她看来,表彰奖励更意味着责任。她又新开了钢笔画写生班,为老年人圆梦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她要使绘画这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成为提升老年学员审美能力和整体文化素质的途径。她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前方是更高的目标。风景永远在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