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爱平告诉我,她和先生将参加老知青重返延边的活动了,同为老知青的我也为她的此行感到兴奋。想当年,爱平和她的妹妹,爱平的先生高老师和他的姐姐四人一同赴延边插队落户,同一个知青户,同吃一口锅。离别三十多年,今日重返故地,如何不叫人心潮澎湃。那里有青春的足迹,有苦涩的岁月,有爱情的播种,那是一个难忘的地方,一串串悲壮真实的故事从那里开始……。爱平临行时,我对她说希望能看到她的所见所闻有感随笔,她欣然答应。回到上海不久,她就给我发来了这篇文章。
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延边行
·胡爱平·
当得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将在8月份邀请上海老知青回访延边时,我们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纷纷奔走相告,相约结伴同回延边——上海知青的第二故乡。四十年前,我们懵懵懂懂去了遥远的延边农村插队,十年的黄金青春呀,全洒在那山水之间。三十年来,多少次在心里盘算着,何时回到那梦牵魂绕的地方。记忆是模糊的,又很清晰,那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时常呼唤着我们------。
8月16日这天。我们直飞长春,又转乘长春至延吉的大巴。一路望着高速公路两边,天那么高,那么蓝;地那么广,那么绿;近处庄稼郁郁葱葱;远处山脉绵绵起伏,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景色!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天晚上到达延吉市。这个边陲的小城市早已大变了样,繁华的大街,现代化的高楼,已不见当年的踪影。
一到当地我们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8月18日是一个好日子,上午8时许,我们坐着专车,来到了延边艺术剧场。一路上为保证行车安全,州政府特安排了警车为我们专车开道。道路两侧实行了交通管制。我们再次成为当地百姓的焦点。进入会场已是人山人海,大门俩侧的朝鲜族学生捧着鲜花欢迎我们。新闻记者的闪光灯一刻不停的闪耀着。9点正欢迎大会正式举行。中共延边州委,州人民政府,州人大,州政协的领导全出席了欢迎大会。当年的上海知青,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专门发来了贺信。这隆重的场面,包含着延边人民对我们上海老知青的一片深情!午宴后,和龙市政府又派专车把我们接回了和龙市,沿途,人民警察一路保障,并纷纷向车队敬礼,感觉级别陡然上升。和龙市政府在和龙广场上举行了民族特色的欢迎大会,并设宴招待了我们。

欢迎队伍中的朝鲜族少女
隆重的欢迎大会现场

观看延边歌舞团的文艺表演
出席和龙县举办的宴会
8月19日一早,当年我们插队的镇政府派车专程送我们去各公社,大队。当大巴车开上通往龙水公社的公路时,车内的我们已坐不住了。熟悉的景色与气味扑面而来,认出了,认出来了,这是我们小队的水稻田,这是我们小队的烟叶地。三十年后的道路依旧。只是不见了牛车,倒是路上常有摩托、出租车经过。老远就看见,在村口站有穿着鲜艳朝鲜服的老乡。仿佛又回到40年前,记得那天汽车深夜到村时,朝鲜族老乡也是这样等在村口。

镇政府举行欢迎仪式
在村口老乡早就迎候着我们
“阿滋妈姨”(大嫂)紧紧拉着我们的手
我们一下车,立即围上好几位“阿滋妈姨”(大嫂),她们已出认了我们。拉着我们的手,一字不差地叫出了我们的名字。握着一双双热情的手,我极力地搜索着记忆,努力地从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庞中辨别姓名。我第一个认出得是我们生产队长的妻子。当年下乡第一天我就住在她家。相继又认出了生产队会计的妻子,老户长的妻子,和住在我们集体户边上的“阿滋妈姨”。30多年的岁月已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和她们相拥着,眼中流出了泪花。我又回到了,这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昔日的插兄插妹
今日的如意夫妻 一起重走故乡路
这是我们当年熟悉的村口小溪边
一路朝村子走去,村口的小屋没变样,烤黄烟的小楼也还在,只是村里的小路上少有人在。听队支书介绍说,现如今村里的劳力只剩下十来名。为了致富,村民门或出国打工,或去城市谋生。富余的村民家中也都有了各种家用电器。
走到村中,一眼就看见当年我们知青集体户小屋。那已是第二代的知青集体户。当年请人盖的时候,我的先生当时也参与了建造。知青走后,集体户就成了村民的家。望着当年自己亲手盖的房屋,回想着那不堪岁月,心中百感交集。

惊奇的发现这就是我们当年烧饭的灶锅
走到村口,小溪的水还是那样地流,远处的山坡也还是那样缓。人却已不是记忆中的容貌,不见了年少时的挚友。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寻到时常思念的老队长,他却因中风失语。想起当年我们下乡时少不了与他捣乱。看到了我们,他努力伸出手,任凭热泪在脸硖流淌,紧握的双手交流着内心的千言万语。
老队长看见我们热泪纵横

我先生急切向老乡询问当年的好友情况
还有的一些我们永远也见不着的人,我们的老户长,老会计,村口的吕大妈------那些曾经帮助我们,照顾我们,关怀我们的好人,我深深地怀念他们。
在村口和老乡分别时

我们是知青户的姐妹右一是我先生的姐姐右二是我的妹妹
离别的时间总是来得太快,要上车了,看着这熟悉的路,熟悉的房,望着苍老的面庞,抓住对方不断用力的手,千言万语的叮嘱,在频频的道别声中,“阿滋妈姨”的一句“你们还会来吗?”又在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
别了,龙湖,别了,我第二故乡!我不悔我们的青春在那里流逝!
知青是特殊的一代,是负重的一代,是牺牲的一代,只有当过知青才能对那段人生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悟。青春虽然早已逝去,记忆却永远挥之不去,只有回首的日子,不可能有重来的命运。那段艰苦的岁月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幸,但也锻炼了我们,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了中国的农村,了解了农民的生活,是乡村的泥土、田野的气息带给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信念,在广阔天地磨练换来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知青一生的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