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中哪四类特殊句式最需关注并落实到位(二)
(2015-05-06 15:35: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言知识 |
(三)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1.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边练边悟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这一方法。
(1)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沉痛悼念牺牲的烈士,并且(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得分点 “国人之读兹编者”是用“……之……者”作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几天站在市场上,没有谁知道他。
得分点 “人有卖骏马者”是定语后置句,“人莫之知”是宾语前置句。
(3)楚人有习操舟者,唯舟师之是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一个学习驾船的楚国人,只听老师的话。
得分点 “楚人有习操舟者”是定语后置句,“唯舟师之是听”是用“唯……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2.有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句,就是数词或数量短语作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无标志。
边练边悟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一下。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余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于是(赵国)给长安君备办一百多驾车马。
(2)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地派我奉上一双白璧。
(3)(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2011·大纲全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数十个不称职的官员,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四)相对较冷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位置相对灵活的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把它提前,放在动词之前。但它用法较灵活,有时也有例外。做下列题目加以体悟。
边练边悟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得分点 “于河东”补充说明“移”的处所,“于”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在水面上振翼拍水,激起的波涛有三千里。
得分点 “于南冥”,往南海,不可提前。
②(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得分点 “病”,患病;“竟”,完成;“于淮南”,到淮南。
2.需要仔细区分用“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当“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要提前,但要仔细区分“以”字是作介词还是作目的连词,作目的连词则不能提前。
边练边悟
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人们,(但是有的人)最终也只求苟且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得分点 “以”,介词,译时提前。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也就像砍掉树根来求得树木长得茂盛,堵住源头却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样。
得分点 “以”,目的连词。
(3)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得分点 “以”,介词,译时提前。
(4)(陶澍)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2012·广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
得分点 “旌表”,表彰;“以”,目的连词,来。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亡友邢涣思讳群。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
(1)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来来往往的人无论有没有才能,都不能私下用一句话议论他的不对。
(2)邢涣思果然不能被会昌年间的朝廷容纳,算是不辜负我对他任御史的举荐了。
(3)邢涣思不喜欢喝酒,现在又喝酒又唱歌,这不是因为他由于有很多要操心的事而对当太守不高兴吧?
得分点 (1)“贤不肖”“谕议”“以一辞”,介宾短语后置。
(2)被动句,“辱”,句意通顺。
(3)“是”“以”“用”“于守郡”,介宾短语后置。
参考译文
逝去的友人邢涣思名讳为群。邢涣思在京口侍奉王并州。同僚认为他有智慧,不认为他专断;王并州认为他有才能,不认为他僭越冒犯;来来往往的人无论有没有才能,都不能私下用一句话议论他的不对。
丞相卢商镇守京口,邢涣思又以大理评事的身份接受丞相府的差遣。今天的吏部侍郎孔温业因为很高的名望,由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我以补阙的身份去祝贺,孔温业说:“御史中丞要靠御史来影响朝局,您应该把所了解的人才告诉我。”我把邢涣思告诉了他,孔温业说:“我一向不了解他,希望听你讲讲他的为人。”我详细地用在京口见到的事回答了他。十天后,诏书颁下,任命邢涣思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邢涣思从户部员外郎的官职调任处州刺史。当时我任黄州太守,满一年后调任池州,阔别京城的人物和事务,已经四五年了,听说邢涣思出任,很高兴地说:“邢涣思果然不能被会昌年间的朝廷容纳,算是不辜负我对他任御史的举荐了。”邢涣思被免了处州刺史后,被授予歙州刺史,我从池州转任睦州,与歙州东西相距仅三百里,问从歙州来的人:“邢涣思靠什么来治理歙州?”来人说:“抓紧管束险恶的少数民族。繁冗的事务和不良的政令,不因为由来已久(而放任),一定致力于铲除弊政的根源。”我说:“邢涣思离开缙云的那天,无论老幼都在路上哭着相送,就靠着这样的治理方式。”我又问:“空闲的日子他做些什么?”他说:“经常很欢乐地饮酒唱歌。”我说:“邢涣思不喜欢喝酒,现在又喝酒又唱歌,这不是因为他由于有很多要操心的事而对当太守不高兴吧?”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为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得分点 (1)“俄”“以”“见知”,被动句。
(2)“坐”“何以”(以何)。
参考译文
杜暹是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归还。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为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1)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次冲突中)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而老百姓却没有谁死在此事上。
(2)杀了他们吧,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被杀死却不去救援。
(3)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饿死丢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强壮者,接近千人了。
(4)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库房里盛满了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百姓而且残害他们的做法呀。
得分点 (1)“莫之死也”,宾语前置句。
(2)“长上之死”,意念被动句。
(3)“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定语后置句。
(4)“是上慢而残下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国君穆公问孟子道:“(这次冲突中)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而老百姓却没有谁死在此事上。杀了他们吧,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被杀死却不去救援。对他们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饿死丢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强壮者,接近千人了;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库房里盛满了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百姓而且残害他们的做法呀。曾子说:‘当心啊当心啊!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也将怎样回报你。’老百姓从今以后会把官吏原来对待他们的态度反过来对待官吏的,您不要去责怪他们。只要您实行了仁政,老百姓就会爱戴他们的长官,甘心为长官效死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而求出公子,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
注 墐(jìn):通“殣”,掩埋。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怕死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
(2)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射到她身上的箭有数十支,(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
(3)《诗经》说:“走在路上看见有死人,尚且有人把他埋葬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得分点 (1)“反上”“逆”“弃义”“乱”,判断句。
(2)“以”“蔽”“矢”“俱”。
(3)“行”“尚”“或”,“此之谓”为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魏节乳母,是魏公子的乳母。秦国攻打魏国,攻破城池,杀了魏王瑕,诛杀各位公子,但有一位公子没被抓到,(秦王)对魏国下令说:“抓住公子的人,赏赐金子千镒。藏匿他的人,罪行是灭族。”魏节乳母与公子一起逃跑,魏国的旧臣见到乳母并且认出她,要求她交出公子,说:“现在魏国已经破城亡国,族人都已经灭绝了。你藏着他还为了谁呢?”乳母叹息说:“那些见到利益而背叛国君的人,是叛逆。怕死而放弃正义的人,是作乱。现在要叛逆作乱并且以此谋取利益,我不做。而且帮人养育儿子,是为了使他活着,而不是为了杀他。怎么可以因为(想得到)赏赐获取利益且害怕被诛杀的缘故,废弃正义做违背节义的事呢!我不能活着而使得公子被抓。”于是抱着公子逃到深泽中。旧臣把这件事告诉秦军,秦军追赶他们,看到(他们并)争相用箭射杀他们,乳母用自己的身体替公子遮蔽,射到她身上的箭有数十支,(最后乳母)和公子一起死了。秦王听说这件事,认为她为了坚守忠心和义气而死很可贵,于是按照大臣的礼仪安葬她,用太牢来供奉,恩赐她的哥哥为五大夫,赏赐金子一百镒。(后世的)君子认为魏节乳母仁慈、恩惠、忠厚,看重正义,轻视钱财。仁慈所以能大爱,(正在)哺乳的狗(敢)跟老虎搏斗,孵蛋的鸡(敢)跟狐狸搏斗,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诗经》说:“走在路上看见有死人,尚且有人把他埋葬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