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得到的感悟-第二篇《作战》
(2017-09-03 00:24:51)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说的不是“作战”,是“作”战:怎么去打好一场仗。而在这一篇里面,提出一个“胜”的概念,“胜”字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胜利,是快速。我们现在说的“兵贵神速”应该就是出自这里。这一篇里面也论述了,为什么兵要“贵神速”:因为用兵对国家的消耗很大。读完孙子兵法以后倍加佩服孙武这个人,因为他的军事理论不仅仅把眼光放在战场之上,更放在战场之外,从国家的战略角度去思考一场战争的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之数,往往在战场之外。而这一篇《作战》,也提出了“粮”对用兵的重要性,“粮”是兵贵神速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一场战争中的在战场以外的胜负之数。
而眼光放回我们的资本市场以及我们直接面对的股票投机交易市场,这里本就是我们投机交易者的战场,那么我们的“兵”就是我们手上的资金,或者说头寸。在这不长的一年多里面,我算是有幸目睹了“资金属性”对于我们投机交易的重要之处。我们的资金都是有成本的,直接使用成本也好(指融资),时间成本也好(指自有资金),或有成本也好(指资金进行其他投资),反正它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如果无法覆盖的话,我们的投机交易就是失败的:就如同我们打了一场仗,赢了,但什么也没得到。所以,资金的成本,我理解就是资本市场上的兵粮。从这个角度,我再去谈一下《作战》篇的感悟。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在这里孙子指出,打一场仗的花销是很大的,“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所以必须“用战也胜”,否则“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一旦拖久了,就容易“诸侯乘其弊而起”,这是就算是“智者”都不能善后。所以如果用兵之人,不懂、不知“用兵之害”的话,就不能知道“用兵之利”,也就是如果你不懂打这场仗你需要付出多少成本的话,你也没法打胜这场仗。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从我们的投机交易生涯出发的。我们用自己的资金做投机,并以此谋生,谋奢侈之生。但是虽然我们用来用投机的资金是自有资金,没有融资成本,但是我们的生活有成本。如果我们的投机交易的盈利,不能覆盖我们的生活成本,而且没有别的收入来源的话,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我们专心专意从事投机交易并把它作为毕生的事业之前,我们必须先把我们的生活安稳好,如果能以其他的收入来源去覆盖生活成本,并且能制造更多的资金来供我们作投机交易的话,是上选;如果能有足够高超的、稳定的投机交易技巧,同时有足够多的资金量可以用于投机交易,使得投机交易的收益能能稳定覆盖生活成本,是中选;同时,如果有其他稳定的收入来源能覆盖生活成本,虽然不能创造更多的资金来供我们作投机交易,但至起码生活无忧,也是中选;但是如果我们需要通过投机交易的收益去支持我们自己的生活,那就是次选。
第二个层次是从“杠杆”出发的。我们接触金融最常碰到的就是杠杆,我们也常常听到别人说杠杆是双刃剑,因为杠杆的资金成本很高:这类“兵”,所需的“粮草”极多。利用杠杆资金进行投资,如同挥师十万攻取别国,一定要快速取得成果、取得胜利,否则容易“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如果我们杠杆的资金碰上了墨迹的行情,如同进入了持久之战,就算国力极强,赢了持久之战,但也不是一场漂亮的胜利。如果你说,万一这场胜利带来的成果可以十倍于成本呢?我们进入了持久战,本身就说明战局并不理想,已经背离了我们的设计,这时胜利都是未知之数,更何况战果?这时就算真的熬到了胜利,并且带来了十倍的成果,也是气运而已。因此,杠杆资金必须把握迅速的行情,一旦陷入泥潭,就必须很小心,甚至要降低杠杆了。而如果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维持杠杆的成本的话,就如同国库空虚但仍要倾全国之力去打一场仗,凶险程度可想而知。
第三个层次,是从“做盘”的角度出发的,这里带一点从“主力”出发的意味。如果一个标的迟迟不能走出应有的行情的话(或者说不能做出有意义的突破的话,也就是没办法取得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性胜利的话),多头的势力容易渐渐溃散。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别的多头需要调出资金,可能别的多头的资金成本过高,就算从散户的角度出发,没准可能就是因为他需要抽点资金来陪家里人去个旅游!这些原因的根本就是在于,资金是有成本的,士兵是需要食粮的,时间越久,成本越高,一旦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自然就会调出资金来。所以多头的主力,或者说其中最重要的主力,要兵贵神速,要么不开战,一旦开战必须迅速取得成果。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这句话的精要在于“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也就是打仗的粮草,一开始是从国家供给,以后就要靠从敌人处获得。从上面说的三个层次去理解,也是通的。甚至还有第四、第五个层次的理解。第一层次就不解释了,我们自己已经理解过,以投机为生的话,必须要有方法覆盖我们的生活成本,并且能做到“因粮于敌”,也就是它要能不断产生利润,否则只是用生活中其他的收入去补贴投机的亏损,就失去意义了。第二层次同理,不过分解读。第三层次,从做盘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依赖我们的后方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我们把盘面做上去,而是要靠中间产生的利润,转换成现金,再作为下一个阶段攻坚的力量(这和“我们有足够的现金”是两个概念),在盘面上做高抛低吸只是其中一种体现,但有时甚至可能出现高抛略高吸甚至高抛高吸,这在当你已经有利润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只在你已经有利润的情况下才可以这么做。最后第四个层次,是一句经典的话:不要在你亏损的交易上加大你的头寸,因为做不到因粮于敌而不断取用于国是不可行的。做不到因粮于敌,说明没有利润,没有利润,说明市场告诉你是错的,市场告诉你你是错的,就不要再加大头寸(以拉低成本)了,也就是不可以再取用于国了。第五层次在后面讨论。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这里都是说明“兵之害”的文字,也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重视资金的成本的危害。“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说的也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重要性:与其我补充资金,还不如我创造利润。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这段话从理解“主力做盘”的角度去看,特别有意味。这段话本身说的是一个奖赏属下的意思,战功越高者,奖赏越高,而且要劫别人的车,降别人的兵,和自己的车队和军队混杂培养前行,才能做到一路战胜敌人而自己同时越来越强大。从做盘的角度怎么理解呢,就是在于“整理盘面”,或者通俗点说“洗筹”。当盘面突破到一个高点(取得阶段性突破性胜利时)时,就会出现整理的现象,这时之前进行买入的多头势力减少甚至停止买入动作,甚至抛出一部分筹码回市场,在盘面上形成回调(有可能会形成一个整理形态),这时是利于其他的一些多头势力介入的,甚至如果这个突破是突破了重要压力位的话,会改变一些套牢盘的变现想法,重新回到持有筹码的一方(也就是从空头转向多头)。这些新加入的,或者是没有逃离的多头势力,或者是空转多的套牢盘,就是我们要奖赏的士兵,就是我们劫的别人的车、降的别人的兵。这些人在下一个阶段的战争中都会成为我们重要的力量,这也是“因粮于敌”的第五层理解。所以作为多头主力,其本意并不是要独占利润,而是和其他的愿意一起坚定走下去的多头势力分享利润。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不坚定的多头离开了,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洗盘”动作。因为“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利润而来,那必须具有统一的想法和心思才行,而形成统一的心思,无非就是让心思不坚定者主动离开罢了。当然,从作战的角度来说,懂得奖赏部下者,其作战也胜敌而益强,所以懂得积极做整理的盘面,以后也走得久,走得远。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