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费玉平(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曲)
摘要: 马派唱腔, 以谭鑫培为基础, 以贾洪林为依归, 融会贯通, 别出心裁, 创立了“低, 柔, 巧, 俏”的腔风唱法。马连良虽曾以善采各家之长见称, 但绝非各家之拼凑,
而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马派艺术光彩照人,好看,好听。那么我们应从何种角度去分析和总结马派唱腔旋法特征及演唱风格?
马派唱腔特点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一 ,“美”是马派唱腔的核心
从美学角度来说,马派唱腔属于”华丽”范畴.马连良的嗓音清朗,善用鼻腔共鸣,唱腔线条委婉,酣畅中见俏丽,细腻中见洒脱.马氏在美化腔调上颇见功力,他的唱腔变化多端,更善用装饰音美化唱腔.
如拖腔耍板时多在中音区使腔,曲调颇为婉转潇洒,
既彰显马派韵味,又切合剧中人物的具体感情.代表作《借东风》之【二黄原板】“曹孟德占天时”的“德”字和“我望江北”的“北”字,
其腔法脱出固有腔格之窠臼。马派唱腔可谓:“声声悦耳,甜净醇美”.
二,
唱腔字韵突出京音
马派唱腔生活气息浓郁,常以京音调值替代湖广音.马氏唱念中有些字音颇具个性,如“不”字念入声,“为”字归依齐辙等。他虽不完全按湖广音行腔吐字,但字音的首尾收腔交代清楚,
字字送入观众的耳朵。京剧字韵是“湖广音,中州韵,北京音”的综合语系,二百年来一直在唱念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马派唱腔按照京剧音韵系统的关系,巧妙地把三种语系调值结合起来,使得唱腔旋法明快流畅,腔格摆字装腔抑扬有致,
唱腔走向更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马氏对于气口,音量,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因而形成了声情并茂的吐字行腔技法.
马派的唱念并重,念白韵味悠然,念自如唱.其白口以苍劲,老辣,幽默风趣的声调,表达不同人物性格的感情需要.念白处理得像唱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与其唱腔相媲美.马氏的念白与唱腔互为表里,彼此依托,统一于马派声腔艺术之中.
三,节奏多变的板腔布局
马派唱腔节奏多变,特点甚多,就其腔法特性而言可概括为”巧”字。节奏多变体现在,闪板巧妙交织正拍之中而且讨俏合情;垛旬时气口巧妙,腔格舒展而又清新流畅;散节拍唱腔更是腔散神不散,字腔结合新颖细腻,决不草率从事;成套大段唱腔,层次清楚,饱满酣畅;小段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妙在小腔愈见精彩,佳腔迭出.
马派唱腔与人物性格紧密联系, 板式,节奏,腔法互为依存,
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对于板腔布局,马氏则主张根据人物情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唱段.他曾说:“不该唱而唱,比该唱而不唱,还要叫人难受.”记得那时马连良剧团在讨论新编剧本时,针对某些不重要的情节他总是说:“这里不用唱,有几句白就行了.”我以为,这正是马派板腔布局的精髓所在.
四,“翻新裁古调”的伴奏琴风
京剧名角一般都有自己的专职琴师,也就是说,这位琴师专门为这位名角操琴伴奏,他与名角的关系十分亲密,平日也常在一起切磋艺术.
马派琴师李慕良,被公认是马派的最佳琴师,为马派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在马连良的建议下,李慕良放弃演员生涯,专攻操琴。这不仅为李慕良找到一条施展才华的道路,也为形成完整的马派声腔表演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老舍曾称赞李慕良:“翻新裁古调。”马李唱伴被誉为“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一)改变固有传统音乐张力
李氏弓法快而爽,指法活而奇。巧用弓弦改变固有传统音乐张力,是呈现马派刚劲挺秀,
潇洒大气的关键。听马派唱腔不仅被那隽永俏皮的演唱风格征服, 更被那明快流畅的琴风所感染。巧用“先停后急”的工尺对比法 ( 如,
西皮短奏过门:2531 20(03 61 5321 6.1
23),有效地改变了固有过门的平稳律动结构。无论是休止急停(2003),还是疏密对比(61 5321),
都体现了马派睿智机趣的旋法特性,李氏琴音的骤停及连珠进发的华彩密奏甚是醒目动听.
(二)”炸音”绝活
李氏善用“炸音”技巧烘托舞台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泛音振动原理,李氏推敲琢磨“炸音”技巧, 他在西皮外弦“71”,
二黄外弦“35”及“56”位置都有精彩表现。如《 借东风 》中【二黄导板】“学兵法” 尾腔的“5”音垫字,
即采用了“炸音”技巧。清脆响亮,犹如穿云裂帛的“炸音”,顿使从容镇定的字腔生发出磅礴气势.可以说,“炸音”技巧是李慕良的操琴绝活.
(三)突出胡琴的特性音
巧用工尺的实质是得体,合宜。李氏琴风巧用清角音和变宫音“34”,“71”音的独特旋法,为老生唱腔伴奏再添新音,出色地润饰了马派唱腔的潇洒细腻情调。伴奏中还将西皮弦的“11”,“77”,“66”和二黄弦的“55”,“66”八度音,以及小三度“16”,
“43”,“53”等音进行突出使用.由此,马派唱腔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音群,别具风味.
(四)以琴音表达人物心声
李慕良仪表儒雅,琴艺高超,对于马派唱腔风格更是烂熟于心。他的琴艺不仅能做到托腔保调,“衬,托,垫,带”严丝合缝,而且注重内在情质,其工尺弓法一出音即触动演员的感情,触动观众的心灵.李氏操琴重在伴情,以音绘景,以琴抒怀。通过独到的演奏方法来树立音乐形象,可谓”心手相印”,”炉火纯青”。李慕良开启的”华美俏丽”琴风,
为京胡乐坛树立了新的丰碑.
五,马派唱腔实例分析
(一)《赤壁之战-借东风》唱腔特色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又称“群-借-华”,是三国戏中的经典.描写孙刘联合破曹,
火烧赤壁事.“群”即蒋干盗书,“借”即诸葛亮借东风,“华”即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中间又穿插了草船借箭,横槊赋,周瑜施苦肉计等情节.1959年,根据传统剧目《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创编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借东风》唱腔经过数次加工修改,终于形成最能体现马派艺术风格的佳作,
它给人以潇洒飘逸,落落大方,人是极品,戏达极至的美感享受.
二黄成套唱腔第一段,以曲牌【阴阳天】的深长久远乐思,为诸葛亮上场“祭风”做了特定环境的渲染.当我们从1959年的录音中听到这个前奏时,立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美感享受.紧接着,导板过门在低音“5”位置从远至近的徐徐引出,从“2”至“5”的颤音,华彩裂变经过逐次递升戛然而止,随即高音“6”的炸音强烈猛奏犹如火山爆发,强烈的感染力有序地描绘了赤壁大战前的片刻寂静,
勾画出诸葛亮的内心涌动与镇定自若气度.《借东风》唱词首句:“天堑上风云会虎跃龙骧”是借景抒情,
二句“设坛台祭东风相助周郎”是叙事陈述。导板句以简驭繁,其奥妙在于把握人物情感准确,并以马派特有的潇洒气质陈述唱腔.回龙句“相助周郎”的“腔停又复起”顿挫有力,伴奏更是巧用工尺.
二黄成套唱腔第二段,原板布局,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马派的润腔手段层出不穷.例如,“抵挡”, “探望”等句的闪板腔法, 衔接紧密,
推进自然, 生动贴切;“兵多将广”又是那么舒展, 柔宛;“数九天少东风急坏了周郎”的“急坏了”三个字, 早期唱作:“32
23”,后吸收孙菊仙的特型腔改为:“163 2160”,委婉迂回的行腔甚是不落俗套,表现出诸葛亮的悲天悯人品质.
二黄成套唱腔第三段,唱句节奏逐渐加紧,能动地表现出诸葛亮精明善断的风度。特别是“望江北”这句,在“北”字上用了精彩的装饰音法,又用“呀呃”两个虚字有断又续地一甩,使这句唱更富有韵味,大气磅礴。最后散节拍的唱句“从东而降”的“降”字用保持音舒展唱出,
而以富有弹性的双重虚字收束,一张一弛的对比处理,尤显马派机智多谋的唱风特点.
总之,这段脍炙人口的唱段,记述了马派活化传统腔格为人物性格服务的用腔法理,也是琴唱二者水乳交融,相映生辉的典范佳作.
(二)《十老安刘-淮河营》的唱伴处理
《淮河营》是全部《十老安刘》的重要一折, 马连良在剧中扮演蒯彻, 念白抑扬有致,表演潇洒飘逸, 唱腔华美俏丽,甚是精湛.
全剧唱腔布局,
由西皮【导板】,【流水】,【散板】,【摇板】构成。其中,蒯彻唱腔:“此时间不可闹笑话”颇为精妙神采,马连良演唱时得意洋洋的神情,
更是令观众陶醉.
这段【西皮流水】唱腔只有短短的八句唱词,
马连良以特有的细腻诙谐曲风,微妙地刻画出蒯彻那机智老练和临危不惧的人物性格。绝妙佳句“三人同把这鬼门关上爬”更是神来之笔。据名琴师李慕良说:“鬼门关上爬”的行腔是马连良先生早年借鉴小生【西皮二六板】的唱腔,即‘6123
1276 56535 6276 4323 5535 61 5’的旋律,
经改编以后用在这里的.”(见《李慕良操琴艺术谈》144 页,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这句曲折波动的长腔,马连良唱得明快洒脱,跌宕生姿,伴奏更是繁拉简唱,裹贴丝丝人扣.伴奏中还突出使用了高拉低唱手段(如“三人”二字,京胡奏为高音1
11,右手腕力爆出强音),以及连续不断的快弓密奏构成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音乐化“套子”音型.每当马连良唱到这里,不等拖腔收束已是满堂彩声.
(三)别开生面的散节拍抒情妙法
马连良以演唱散节拍唱腔最享盛名。内行人士都深有体会,【散板】,
【摇板】无论是唱是拉,都是最难掌握火候的腔型,
而马派唱腔对于这种散腔却处理得张弛有致,并成为他细致刻画人物复杂内心活动的绝技.例如,《十老安刘》蒯彻【西皮散板】唱腔,有一对不规则的上下句词格,上句十一个字,下句十九个字,在传统词格中实属少见,而马连良却处理得恰如其分,更觉腔法新奇动听.
再如,《一捧雪-雪杯圆》的【二黄散板】唱腔处理.其中,傅氏(老旦,李多奎饰演),莫怀古(老生,马连良饰演),两个角色对唱数句【二黄散板】.当傅氏唱到:“掌家莫成哪里去了”,莫怀古白:你来看——接唱:“他他他……与我在蓟州堂上与我代劳.”马连良从人物性格出发,用了一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长音拖腔,将悲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这句唱腔产生了强烈的音乐感染力.
马连良演唱散节拍唱腔时,善于运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节奏对比方法处理字腔关系,如延伸尾音与干净利落的急收腔相互衬托,使散节拍固有收腔为之一新,
具有极强的音乐逻辑性.
事实证明,马派唱腔不仅华丽动听,重要的是感情色彩浓郁.其唱腔旋律并不繁杂,更不花哨,
却含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生命力正是源于丰满的音乐形象和把握人物,适应时代节律的先进审美艺术观。这种审美艺术观往往是艺术家神采焕发的催化剂和艺术精进的推动力,甚至成为艺术流派的重要标志.
马派唱腔,勇于革新,精于唱情,堪称雅俗共赏,做到了顺应时代, 以永久的新鲜感吸引着观众.
他的演唱,以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腔, 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唱腔丰彩,为京剧开创了一代新声.
马连良革新传统剧目,并排演了大量新剧目,特别是与李慕良合作共同创作的《赵氏孤儿》,《赤壁之战》,《海瑞罢官》,《杜鹃山》等新剧目,
人物牲格鲜明.无论是《赵氏孤儿》程婴观画的二黄抒情唱腔,还是《海瑞罢官》海瑞的性格化新唱,均成为马派唱腔的宝贵财产。可以说,
在马派唱腔的字里行间, 尽显了中国国粹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