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据载《易经》是由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进而领悟天地万物的自然现象,然后再精简结论才创立八卦。”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羡里时,他将八卦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并且为每一卦卦象写下卦辞,但余下的384爻未做爻辞,周文王之子周公继承父业,撰写爻辞,以便世人断定吉凶,这就是现代《易经》的雏形。”
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系辞,孔子作传。后世研读《易经》的人说,孔子给《易经》插上了翅膀,使这种大智慧不再高高在上,它飞到了研读者的身边,带领众多爱好者进入易学的殿堂。
孔子年轻时,以为《易经》是算卦之书。晚年读之,惊叹为智慧之书。曾经有一个故事描述孔子研读《易经》的认真程度,称之“韦编三绝”(试问我们有多少人可以研究一门学问,认真到这种程度呢?)孔子那个时代,书是刻在竹简上,用绳子穿起来的,绳子断了,孔子仍旧手不释卷,用绳子穿起来,再断再传。
孔子晚年为《易经》写的《系辞传》,是孔子的一大杰出贡献,这一点只有研读《易经》的人有所了解。而大多数人只知道孔子是杰出的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儒学渗入了孔子对《易经》的领悟,而孔子能够写出《系辞传》也是他一生勤奋学习多方面知识的结果。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后世评说,孔子虽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却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呢?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父丧之后,孔子不得已随母亲回到了外婆家,十几岁岁时,母亲去世。孔子从事各种艰苦的工作,虽然没有钱去求学,可是他始终没有停止过学习各种知识。他曾向老子问李,向别人学习音乐,孔子曾经求教过的人很多,类别也很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晚年学易之后,曾说过:人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在55岁那年受到鲁定公冷遇时,他为自己占了一卦,占的卦是山火贲,意为装饰之意。他占的卦表明以后不会在鲁国有所作为,所以他离开鲁国,寻找可以赏识自己的君主。孔子周游列国的旅程充满坎坷,他想起来占卦看看吉凶,结果占到了山火旅,旅是去异国他乡,居无定所,无所依托。他又回到了鲁国,开始广收学生,同时修订古籍,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算成功的人生,没有高官厚禄,没有锦衣玉食,父母早丧,一生在求官上历经坎坷而终不得志。然而,他晚年修订了众多古籍,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他教了几千学生,学生又传承他的儒家思想,一直影响到现代,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勤奋,孝顺,包容,和谐,奋斗。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
《道德经》《易经》《论语》等等在近几年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道和德,天人合一,讲的是天理,大自然之理,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必然受着自然的影响。儒家讲仁义礼智信,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虽然过去了几千年,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块地,最朴素的天道人道也还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一个人的力量在整个社会中是渺小的,不过沧海一粟,他的生,他的死,他的成,他的败,他的喜,他的忧,他的苦,他的痛,似乎和别人没有关系。可是,每个人对周围的人都有影响力,会有潜移默化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又是伟大的,孔子影响了几千年。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
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这些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为了我们自身的和谐安宁,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从孔子身上学习大智慧,从他的人生历程中感受到自强不息的力量,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学习如何做有德之人,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去领悟真正的大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