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早搏特点是什么?
(2012-04-16 12:24:02)
标签:
心脏神经官能症器质性病理性早搏心脏病奎尼丁情绪激动健康 |
分类: 心胸知识 |
【摘要】早搏可分为生理性早搏和病理性早搏两种。另外,还有一种较严重的早搏,称为恶性早搏。生理性早搏又称为功能性早搏,是指早搏的出现大多是偶发性的,且往往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长期失眠、腹胀、消化不良、酗酒、喝浓茶和咖啡后诱发。这是由于这些因素引起心肌兴奋性增高所致。
这种早搏的特点是运动后可使早搏减少或消失,多见于中青年,对人体无害,预后良好。因此,又称为良性早搏。病理性早搏又称为器质性早搏,是指由于某 些疾病影响心肌而出现的早搏。这种早搏往往在运动后增多,且持续时间较长,或呈反复频繁出现,常伴有胸闷、心悸等其它症状。心电图常可出现心肌缺血的表 现。恶性早搏是指病理性早搏频繁出现,心电图显示早搏呈二联律,即一次为正常心动周期(正常心跳),另一次为提前出现的心跳(早搏),或多源性早搏(指早 搏起源于多个部位)等情况。这种早搏的出现很容易发展为严重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心室颤动。
正常人也会发生早搏,它的发生可由生理、心理以及器质性的器官病变引起。
病因:过早搏动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 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 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它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消除可能引发的病因、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