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消融术的发展
(2011-11-02 13:35:43)
标签:
英国室间隔梗阻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hocm心肌缺血发展文化 |
分类: 心胸知识 |
【摘要】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介入治疗发展较快,包括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及经皮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和带膜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由于手术切开-切除肥厚间隔心肌治疗HOCM取得了可靠的临床效果,提示人们可用化学或其它方法消除肥厚的室间隔,以达到同样的解除LVOT梗阻,改善病人症状及预后的目的。
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HOCM是近年来出现的又一治疗HOCM的方法,由英国医生Sigwart于1995年首次应用于临床。
目前世界上总例数已超过500例,最大系列的两个研究中心在德国,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100例及241例,其中心还包括英国、美国、波兰,日本等。我国尚未加入病例统计。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均有能力开展此项技术,其中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从1999年开始已经顺利完成50余例此项治疗技术,根据随访观察,疗效显著,无一例有严重的并发症。
1994年Gietzen发现暂时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发出的第一间隔支可缓解HOCM的LVOT梗阻,1997年Kuhn等在10例病人中证实,用常规PTCA球囊暂时阻断左前降支发出的较大的第一间隔支,所有病人均有室间隔局部缺血改变,同时心室压力阶差明显下降,而在恢复间隔支供血后,心室压力阶差明显增高,在室间隔局部缺血发生时,所有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压均无增高。
这为HOCM的化学消融术提供了实践基础。上述实验中,间隔部缺血时即有压力阶差下降,提示PTSMA治疗HOCM更主要的原因是间隔支闭塞造成的间隔心脏缺血坏死,使间隔心肌的收缩力下降或丧失,而术后间隔心肌坏死变薄而减少流出道梗阻虽起作用,但可能不是主要原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