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文化频道:http://www.sohu.com/a/138371482_263291
2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省级期刊论文、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大学生组全国总冠军、“21世纪杯”省冠军、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省优秀毕业生……如此之多的头衔,放在同一人的身上好像不太现实。然而,我们身边的确存在这样一个“多面手”。大学四年,他获得8所重点高校的推免邀请,身为中国化学会等8个国家级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员,获得15项国家级荣誉,走遍20个省份的71座城市……他叫王浩然,山东师范大学化学院2013级学生。在他看来,每到一地,便有一处收获,一些成长。“我不做任何人的偶像,无论身在何处,我永远在路上。”
学习:进步靠点滴的积累
山东师大化学院的推免面试采取“超级问答”的形式:10位老师,1个考生,针对学科知识、科研技能等方面进行10分钟的循环提问。“说实话我心里也挺没底的。没想到越问越来状态,竟然涉险过关,考了个第三名。”底气何在?恰是积累造就的扎实功底。
与其“临阵磨枪”,王浩然则喜欢在平时多下功夫。大部分同学过度依赖简明扼要的提纲,课本却弃之不用。王浩然不这么认为:“提纲没有的部分恰恰是课本的精华所在,因为它们揭示了知识的生长过程。同样,课后思考题可以帮你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与其搞题海战术,王浩然更专注于例题:“例题是众多名师精心总结的宝贵财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即便是期末复习的紧张时期,我也会静下心来剖析例题,可以以一敌百。”王浩然很注重学习的反馈,对于易混的、易错的、易忘的一定认真总结,时常“回头看”。四年下来,他总结出了一套“问题导向型”的学习方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先画框子,再搭架子,再抓关键。”正是一直以来的不懈努力,才让王浩然的综合成绩位列年级第三。
科研:眼界是进步的阶梯
山东师大吸引人的地方不仅是美丽的校园,更是鲜活的书卷气。给王浩然留下深刻印象的,恰是化学院张春阳院长关于单分子检测技术的讲座。“那场讲座没有高深的学术词汇,只有长者的谆谆教诲。”
学术研究最核心的是观点。观点从何而来?张院长说:“看似机缘巧合,实则不然。如果没有对整个领域的宏观把控,很难看到灵光闪现的现实意义。”王浩然深以为然,因而重视对化学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结合汤森路透出版的《学术前沿》系列报告,他对化学各前沿领域的资料都有涉猎,逐步拓展眼界。他说:“通过对学科前沿领域的基本了解,不仅能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学习领域内知识,更能找到感兴趣的领域,为考研、择业,甚至今后的发展确定大致方向。时常关注前沿动态,还可以对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发掘潜在创新点,寻找突破口。”对于一些优秀的文献,王浩然还会按作者的思路进行推演,甚至复述。“关键在于拿出自己的看法。别人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有什么改进措施,涉及到哪些基本原理?文献读多了,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通过文献泛读,王浩然深刻地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重要作用。有时一个领域的难题需要另一个领域的知识解决,时代既呼唤“专才”,也呼唤“通才”。
提到被评为《山东化工》优秀论文的《碳纳米管及其应用》,王浩然表示很惊讶:“只是觉得看了文献不总结,挺别扭的,所以写了一篇拿来练手。”万事开头难,王浩然既不熟悉论文的格式,也不熟悉材料科学,因此整整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筹备。但最难的还在后面。“文献只能给你事实和方法,而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需要自己总结。”王浩然认为,实验时不仅要“回头看”,更要“向前看”,总结分析之余,要搜集自己的新灵感,不断否定、不对验证、不断成长。正因如此,王浩然才被中国化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等8个国家级科学技术学会吸纳为会员。
对于刚刚获得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大学生组全国总冠军,王浩然表示很意外:“也许是我的研究方向吸引了评委的注意吧。”今年的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上万名选手参加,进入总决赛的300件作品个个出类拔萃。大学生组的多数选手在建筑和机械上频频发力,王浩然的作品却是《荧光探针设计机理及发展方向》。他从荧光探针组成和设计原理出发,结合荧光探针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荧光探针的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总结,最终以总成绩第一荣获大学组冠军。登顶时,王浩然十分平静:“真正的选手要超越奖项,不计输赢,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
英语:兴趣是前进的脚步
回忆起“21世纪杯”省赛,王浩然总是面带微笑:“那是我首次见到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院的徐彬教授,他精神矍铄,选手出现的所有错误都要详细指出。”徐教授的一番话让王浩然记忆犹新:“语言需要先学习再生成,内外结合,双向互动。”这恰恰道出英语学习的本质。
每场比赛都能吸引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他们各有所长,但都无比的热爱语言。王浩然是我校历史上第一个参加“外研社杯”网络赛场并入围全国百强的学生,也是第一个“21世纪杯”省冠军。支撑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样是最初的热爱:“小学时学英语,觉得学了没坏处,还能让自己出类拔萃。现在觉得那时的自己太傻了。不过我依然认为,英语是开启新世界的钥匙。”
王浩然认为,学外语使人快乐,而幸福感让人更加投入。“我喜欢看电影、追剧,英语就顺便学了。但看过的东西一定要吃透。”具体方法是:第一遍看热闹,第二遍看剧情,第三遍看桥段(随时查阅字幕中生词),第四遍听一遍(窗口最小化),之后的几遍用于强化和模仿。剧中的知识超越了课本,也摆脱了枯燥乏味。
“徐教授十分重视语言的输出,这正是语言的灵魂。”王浩然说:“很多同学只重视背单词,很少学以致用,因而容易遗忘。”其实英语输出的越多,输入就越丰富。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王浩然的“输出法”是模仿,用英语表述各色事物、复述电影台词,进而激励自己接受新的表达。“不要单纯指望任何外力来帮你提升英语。”王浩然对记者说:“写作文也好,练翻译也罢,一定要活学活用。”
竞赛:伤口是坚强的理由
“作为山师学子,拥有刘焱、刘琛和孙南等信任我、帮助我的老师是我的幸运;我又不幸,几次与胜利女神失之交臂。有人说:‘比赛越往后走,拼的越是运气。’的确有道理。”王浩然身上的伤疤,与他获得的荣誉一样多。“最难熬的日子是2014年11月到2015年10月,压力大到做梦都在抽题演讲。我常说自己‘成也英语,败也英语’。英语真是一门让我又爱又恨的学科。”
时光回溯到2014年11月的“外研社杯”省决赛上。台下观众森严,王浩然不由得心头一紧,一张嘴就泄露了个人信息。他回忆道:“当场就被观众的嘘声赶下台,这种感觉终身难忘。教务处的李恩设老师更是无比失望。爱之深,恨之切吧。”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浩然有意回避英语演讲:“话筒让我恐惧,仿佛要时刻戳穿我的喉咙。整整10个月后,我才再次登上讲台。”可是西安的舞台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外教都点头示好了,怎么就没进决赛呢?”
在西安的三天,王浩然沉浸在无助、孤独和自我怀疑当中。他不断怀疑自己不是演讲的料,又苦于无人倾诉。“也许是顿悟了。一次比赛又能说明什么呢?”王浩然说:“我太看重比赛本身了,忘记了更重要的东西——机遇。”摔打与磨砺让人坚强,放手一搏的背后是胸有成竹和自信坦荡。“论成就而言,我的确是大器晚成,很多选手刚上大一就无比耀眼。但论收获,我更有发言权。”
接下来的比赛,依然矛盾重重。在老师的帮助下,又一次次摆脱困境。第二次参加“外研社杯”,王浩然经常修改稿件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上课几乎睁不开眼,定题讲稿在两个月内改了十四次;后来课业繁重,王浩然就录音发给老师,一遍遍纠正语音语气。“21世纪杯”省决赛前,他莫名其妙地恶心、腹泻,坚持到下午却又奇迹般的恢复。腊月二十八的晚上,刘焱老师依然尽心尽力地给王浩然指导。“从那以后,我一到大赛就发困。也许昏迷状态下的我能发挥的更好。”王浩然笑道。谁能知道这微笑背后包含着怎样的心酸,但正因如此,路才越走越宽。他坚定地说:“比赛本身是一个与高手过招的机会,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目中无人,要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
一路走来,王浩然最想感谢的还是自己的辅导老师们。他说:“刘焱和刘琛两位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帮我联系外教、修改讲稿。没有她们,就没有我的提高。”谈到刚刚拿到的第四届“学子之星”提名奖,王浩然很坦然:“化学系的学生能入围参评,本来就要感谢孙老师的信任。我很荣幸。”
转眼已是毕业季,王浩然的日程排的很满。但无论去哪,无论输赢,他的心已然处变不惊,一如长清湖畔的杨柳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