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时尚,一半真实

标签:
时尚 |
分类: 本期主要文章 |
一半时尚,一半真实
文:罗悦茜
1955年,优雅佳人多维玛(Dovima)倾斜的站在活泼的大象中间,大象的不安分和美人的泰然自若,大象粗糙的皮肤和美人时尚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一次定格奠定了摄影师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在时尚摄影界的地位。
停不下来的画面
理查德绝不是时尚摄影的鼻祖,因为在他之前,还有爱德华·斯泰钦(Edward Steichen),虽然爱德华的一些作品不能称为“时尚摄影”,但从中已经可以窥见时尚摄影的雏形了,他用柔光来表现光鲜的时尚明星们,画面中人的气质变得尤为突出,而时装则退居二线。
不同于爱德华在画面中呈现安静、甚至是忧伤的气氛,作为犹太后裔的理查德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摄影师,出生于纽约的他没有修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便走入社会,于1942年成为了美国海军的摄影师,1944年他又投身到广告摄影中,随后便开始为《芭莎》(Harper’s Bazaar)拍摄时装照并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理查德不喜欢身着时装的模特规规矩矩的“站在画面中”,音乐、美食和摄影师大胆的鼓励,让模特把最轻松和愉悦的瞬间留于胶片。一次,他带着模特外出去海滩拍摄,不让模特戴手套,还让模特光着脚,这在当时的时尚界会被嗤之为不高雅,可理查德全然不顾,因为他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位摄影师:他的大胆创新不是哪个年轻的摄影师敢为的,那个时期的人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煎熬,大家都筋疲力尽了,不过也正是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迪奥(Dior)推出了“新风貌”(New Look),一切都变得有趣和自由了。理查德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放在今天这个时尚已经开始为了变化而变化的年代,连摄影师自己也承认:“如果我是现在才起步的话,我将举步维艰!”
没有现代摄影师大张旗鼓地制作背景,也没有大明星捉摸不定的迷离眼神,只有模特非常态的跳跃和兴奋,画面直抒胸臆,这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也是摄影师直白风格的体现。
无法严肃
20世纪的20和30时代,欧洲或者说德国是时尚摄影的主导,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尚摄影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战后一切事物的重新出发,也使他开始大展拳脚。1959年,他跟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合作,制作了《观察》(Observations)一书,其中拍摄了众多名人;1967年是Avedon的丰收之年,他为披头士乐队拍摄了海报人像和黑白照片,他在黑白影像上的掌握无人能及,不论是传递出的消极之感,还是线条及质感的点到即止都精彩无边。自此之后,他成为出名的人像摄影师,在他镜头前出现的鼎鼎大名数之不尽,简约白背景,放大的人物主体,8X10的观景式相机化为了理查德的象征。
是他让那个大眼睛姑娘崔姬(Twiggy)定格成为60年代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他让歌舞电影《甜姐儿》(Funny Face)有了“花哨的开头”和欢快的画面感。零负担、无拘束和一点放任让理查德画面中的人物“飞”了起来。
一半时尚一半真实
炫耀性和符号性总是伴随着时尚发展的左右,就像《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中的“恶魔”和“天使”在斗争中一起成长一样。理查德将时尚摄影和人文摄影严格的区分开来,他认为时尚摄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走向人文摄影,拍摄罹患癌症的父亲,去西部拍摄普通的油田工人和卡车司机,这些照片真实的记录着那人和那事,拍摄的125个人像作品,远比明星或事件更具震撼力,评论家们称之为“Large Than Life”的成果,他的摄影生涯也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上不难看出,时尚从来不是理查德从事摄影的兴趣所在,他的兴趣在人身上,他很重视摄影师与拍摄对象的关系。在他看来,拍摄一张照片,重要的是他对拍摄对象的兴趣,他们之间应该是有故事的,这种叙事的情怀也影响了后来一批摄影师的创作。
无论是时尚的,还是人文的,从拿起相机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就从未停止过拍摄,直到2004年,在拍摄《纽约客》的现场,一代大师与世长辞。而沉浸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便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