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确定以下文字所叙述的事件用“有效沟通”是否合适,只是我暂时找不到更适合的词语来表达。
晚上我下班给康康带回来一套拼插积木,他兴高采烈的接过去就趴在地上拆了起来。这时候姥爷回来了,一见我就开始给康康告状。“康康,你给你妈妈说说早上的事情经过!”康康头也不抬的说:“我不说!”听闻此言,姥爷不悦的说:“你不告诉你妈妈,我就说了!今天你必须给我道歉!”姥爷说:“今天早上,他把我锁在卧室不让我出来,差点耽误我上班!”看来,一老一小是又“杠”上了。用姥姥的话说是:“一个更年期的老小孩遇上了固执期的小小孩”。我不想把矛盾扩大,想当个“和事佬”,于是劝康康:“你耽误了姥爷的时间,应该给姥爷道歉,就道歉吧。”(事后我觉得这时候我要是把孩子带走仔细问问经过可能就好了)康康既委屈又固执的说:“就不道歉!”这下姥爷有点被激怒了,声音提高了说:“你给我道歉!不道歉我让妈妈打你!”姥爷虽然平时对康康疼爱有加,也很民主。但是也是一个急脾气,又从不娇惯孩子,有时候是把他当成人一样要求孝道礼貌的。所以有时候对孩子的问题很是“较真”。康康抬起头来也提高了声音:“我就不道歉!我又没错,不用道歉。我是锁小弟弟和姥姥的,又不是锁你的,就不道歉!”姥爷说:“你不道歉,我就要打你啦。你妈妈不打你,明天你妈妈上班了我就打你!你是挨打还是道歉?”康康倔强的说:“挨打!”这下姥爷也没了办法,气呼呼的不说话了。我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康康也不肯说经过,弄的我也没有办法。正在这个时候,姥姥叫大家吃饭了,这事儿就这样过去了。
吃过饭后,我到卧室做事,想起来这件事总觉得不太对。如果就这样不闻不问的过去了,会不会让康康感觉只要嘴硬耍横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呢?老爷坚持让他道歉,他又不肯道歉,我又不知道具体经过,应该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候康康走进来找我,我看他情绪不错。便和他聊起来,问他早上到底怎么了。也许是没有了姥爷在旁边,他也放松了。委屈的跟我说:“早上我是锁姥姥和小弟弟,可是我没锁姥爷,我不知道他在啊。姥爷就是不理解我的心。姥爷就只理解小弟弟的心。”原来如此,看来不仅仅是因为锁门的事儿,平时康康对姥爷也“积怨颇深”了。他觉得姥爷对待他和弟弟是不公平的。其实姥爷本身对2个孩子时没有偏爱,一样疼爱的。但是因为康康是哥哥,老人会不自觉的对他要求多些,对弟弟的行为纵容些。所以有些时候会出现2个孩子区别对待的情况。康康不能理解,他只觉得大人更喜欢小弟弟,不喜欢自己。例如,姥爷要求2个孩子一起坐下来吃饭,康康可以好好的坐好吃饭,但是弟弟不听话,吃着一半就跑了。过一会儿大家都吃完了,弟弟又饿了。就端着饭跑到客厅边看电视边吃饭。虽然在大人眼里这不是大事,但是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就会觉得心理失衡。觉得大人对弟弟比对自己更宠爱。
听康康说我之后,我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和老爷作对的。你只是不知道姥爷要去上班,可能也不知道姥爷出不来了。但是,确实因为你想拦住姥姥和弟弟这件事,让姥爷差点迟到。姥爷很着急很生气。你看,你说出来这些话,妈妈就理解你了。如果你告诉姥爷这些话,也许姥爷也能理解你的心。”刚好姥爷进来了。我对康康说:“姥爷来了,你告诉姥爷吧。”康康断断续续的把跟我说的话又对姥爷说了一下。其实,姥爷也需要一个“台阶”下。虽然口上说不道歉就要打人,但是又不能真的打康康,康康又坚决不道歉,姥爷的面子可不知道怎么下来呢。康康这些话,刚好给了姥爷一个“台阶”。我不知道姥爷是不是听明白了,但是姥爷听完了康康的话之后,柔和的说:“好啦,我知道啦,不用道歉啦!”康康听完姥爷这句话,欢蹦乱跳的跑出去了。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就是其实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不是非对即错的。把自己的想法如实的告诉对方,更容易解除误会。这么大的孩子思维很直接,更容易被大人的情绪而左右。除了“谢谢”和“对不起”之外,沟通方式还有很多。所以,作为家长,当孩子和自己、和他人之间有了矛盾的时候,除了简单的道歉之外,引导孩子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也是很好的解决方式。尤其我们大人要做到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是沟通的基础,只要先听到孩子的想法,才能和孩子达到“有效沟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