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做什么都要争第一,为此有些担忧。我觉得孩子争强好胜总好过没有自信。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当我们发现孩子争强好胜之后,我们一方面肯定他的进取心,另一方面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竞争。
康康一开始有得第一的想法的时候,大多数是和别人比赛做事情。例如,准备出门的时候,他要第一个穿上鞋子跑出去。一起剥桔子,他要第一个剥完。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是好事情。
正确引导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利用孩子的竞争意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这时候我们大多都是满足他的愿望,我们故意做的慢一点,让他第一个做完。他每一次都很开心,觉得自己很棒。我觉得在这个阶段,如果适当的让他体会到经过努力,得到第一的喜悦,有利于他建立自信,增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信心。
当孩子入园后,和伙伴之间有了竞争意识,我们可以开始有意识的锻炼他的抗挫折意识。这时候孩子又大了一些,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很多。而且,小朋友之间或者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可能像家里这样可以有人故意输给他。这个时候,开始培养孩子正确面对竞争。明白争第一是好事,但是,没得第一没关系,下次再努力。让孩子慢慢接受自己的对手得第一,那是对方做得比自己好。自己会有些难过,失望,但是不必生气,更不必不合对方做朋友了。这时候,我们可以在家中的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康康开始和我一起搭积木,他一定要搭的最高。小时候因为他没有耐心,也做不好,我会故意输给他,让他得第一,能够坚持多玩一会儿。大一些了,我就偶尔自己赢他一次。开始,他会很生气。我会装无辜的说:“哎呀,每次你都得第一,我最后一名,可是我也没生气,还是也陪你玩啊。我好难得得第一啊,你再跟我玩一次吧。”慢慢的,他对我的第一名也不那么介意了。
除了正常的好胜心,孩子们有些“争第一”的习惯是被我们大人错误的溺爱方法养成的。例如,有些家长尤其是老人在带孩子的时候,爱子心切,一切以孩子为主。好吃的第一个给孩子吃,孩子的愿望是第一位的,想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过渡的纵容,否则,孩子大了再要求他们长幼尊卑,就晚了。
此外,大人对孩子的要求,做不到的就一定不要承诺。承诺的的,就一定要做到。康康小班之后,
有一阵子班上小朋友都要求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很多妈妈为了让孩子赶紧进教室会满口应承:“好的,妈妈一定第一个接你。”康康在托班时候都没要求过我第一个接,但是这时候也学小朋友要求我第一个接他。我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我从来不承诺,我回答他:“妈妈尽力,不过得不到第一,我也按时来接你”。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家长是排好队在门口,老师按照家长的顺序叫孩子名字的。为此,有些老人接孩子的,会提前一个多小时在大门口等待第一个冲到教室门口。而有些年轻的家长,和老师商量,在叫名字的时候第一个叫自己的孩子。康康也特别期待自己能够第一个被接走一次。这两个办法,我都做不到。而且,我觉得就是我能做到一次,也不可能次次都答应孩子第一个接他。我很理解康康想第一个被接走的心情。在小朋友们的关注中,第一个被妈妈接走,除了当地一个的感觉,可能更多的向小朋友们展示,我妈妈最爱我吧。 我告诉康康,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一起在大门口等着的,只是因为你们门口太窄了,我们就是一起进来,也要排队,按照顺序叫小朋友出来。妈妈这么年轻,而爷爷奶奶们年纪大了,我们应该让着他们先走。所以爷爷奶奶排在前面,妈妈在后面。其实,妈妈和排在第一个的奶奶都是一起进门的,
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希望第一个接走宝宝,因为我知道你想我,我也很想第一个见到你啊。因为我说过,我会尽量第一个接他。于是我想办法满足了他一次。以前康康生病我是早上挂号去看病。有一次我特意挂了下午号,在放学之前去接他看病。康康对自己第一个被接走很开心。我告诉他:“妈妈今天是请假接你看病来的,可是妈妈不能天天请假,你也不需要总是看病嘛。所以,平时妈妈还是按时接你吧。”康康不再要求我一定第一个接他了,还跟我说:“妈妈,没关系,最有一个接,也没关系啊”。而有几个孩子,每天早上哭着要求妈妈第一个来接,妈妈每天答应第一个来接,却做不到。第二天继续重复,竟然几个月都如此。妈妈很无奈的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倔,一定要第一个接呢。”殊不知,这一切不就是我们家长造成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