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重与信任,比“惧怕”更有效

(2012-08-20 09:16:21)
标签:

育儿

分类: 宝宝成长日记

 

    听到很多家长无奈的说“家里面就要有个孩子害怕的人,这样才能震住孩子,要不然孩子就没法管了。”说实在的能不能把孩子震住我不知道,这话每每听到确实把我震住了。我不理解说出此话的家长们为什么一定要用家长的权威把孩子震住才算是有效地管教呢?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能通过吓唬、打骂等手段震住孩子,让他惧怕家长而不敢去做一些家长眼中所谓的错事。但是,这些家长是否想过,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当他们10几岁、20几岁强壮起来的时候,当我们逐渐衰老的时候,我们还用什么方法和孩子沟通呢?也许有的家长会说,那不一样,那时候孩子就长大了,懂事了,能够理解家长了。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性格和亲子关系是从小形成的。当他们对家长的“惧怕”思想已经形成之后,长大之后这种感觉也很难改变。

 

   记得以前曾经听说一个故事。在驯兽师训练大象的时候,当它还是个柔弱的小象的时候,驯兽师给他拴上一条铁链。小象想要挣脱,却无能为力。经过一次一次的努力之后,小象发现都是徒劳之举,便不再挣扎。即使当它长大成年,有能力挣脱这条铁链的时候,它也不再挣脱了。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从小对父母的对抗情绪建立起来,即使他长大,有了分辨能力,这种和父母的抗拒与疏离的感觉也不容易改变。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但是那些已经遗失的时光又如何弥补呢?

 

  其实,孩子小,心灵却不小。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不会让孩子变得骄纵无礼。给孩子足够的信任,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康康不到3岁的时候,我们刚搬走不久,有一次在床上蹦跳。大床尾部贴着阳台玻璃推拉门(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当时我一直想给玻璃门贴膜,但还没来得及买。家里有宝宝的孩子一定要注意家里的玻璃门)康康跳得太高,落下的时候歪了一下,刚好弹到玻璃门上。头部撞在玻璃上,玻璃呈放射状分散裂开。有一部分落在了阳台上,头顶上方是一个玻璃的尖角,紧贴着头皮。脸部紧贴的玻璃向阳台方向倾斜过去。我当时在客厅给他倒水,听到声响回头已经来不及了。我大声的告诉康康:“不要动,等着妈妈来帮你!”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康康听我的话,趴跪在原处一动不动。这给我足够的时间,我急忙跑进卧室,跳上床,这时候我才发现康康的头发里还有散落的几块小玻璃碴。我一边告诉康康:“没关系,不要怕,妈妈帮你。”一手按住他的头,先拣下来头顶的玻璃渣。然后扶着他的头平移出来。康康毫发无损。这次,我非常庆幸康康对我的信任。如果当时他没有听我的话,稍微动一动后果不堪设想。随便动,头发里的玻璃渣滚落到脖领衣服里,会划伤皮肤,而我可能都不知道。向上抬头,那块尖角玻璃会扎伤头顶。就算没有扎到,猛然挪动,可能让脸侧的玻璃掉落划伤。

 

    有的家长说,尊重和信任没问题,但是不让孩子怕一个人,就会没规矩。我一点也不觉得这话有道理。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规则的本身含义。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不遵守对孩子会有什么伤害。例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的吃饭。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了为了吃饭而遵守好好吃的规矩。而是好好吃饭,是为了让你身体更好。有些规则是需要孩子承担后果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边吃边玩,到了一定时间就不能再吃了。这没有问题。问题是大人处理这个事情的态度。你是冷静的告诉孩子,“时间到了,你吃了这么久还没吃完,一定是不饿或者不想吃吧。那就不要吃了。下顿饭再吃吧。”还是粗暴生气的抱怨孩子:“你怎么吃得那么慢?怎么那么不听话,到底吃不吃。不吃就别吃了!”虽然是同一个事情,同样一个处理方法,同样的目的,却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前者是和孩子设置好规则,遵守规则。后者却是充满对孩子的不满和不信任。认为孩子做不好,一定要接受惩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规矩不等于惩罚,更不等同于打骂。规矩应该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之上的。良好的规矩和事实,并不会让孩子惧怕家长。他们随着成长会明白“就事论事”的道理。同事也培养了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简单粗暴的惩罚,表面看起来让孩子改变了行为习惯。并且简单快捷。家长也许为了这貌似直接有效的方法沾沾自喜。殊不知,长久以往,孩子改了这个缺点,还会有另一个缺点冒出来。大禹治水还讲究以疏替堵。孩子因为畏惧家长,不敢在家长面前这样做,但是当家长不在的时候呢?他本心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只能惧怕一时,不能真正明白家长要求的那个道理。

 

    让孩子惧怕我们,只是为了我们大人让孩子听话,实际上是满足我们大人的要求。但是,那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好地成长。除了让孩子因为害怕大人,而不敢逾越父母的规矩,我们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让孩子理解“规矩”的真正意义。而这需要我们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相信,尊重和信任能够缔造奇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