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康表现出明显的执拗之后,平稳了很长时间。懂礼貌,大度,俨然成了大家眼里的小小绅士。最近这两天,又有了新的变化,自我意识强烈萌发,骤变成小霸王,频频对邻居宝宝发生肢体冲突,有时候是有意的,有时候是无意的,有时候是好心变坏事的。
实例一:有意型。前几天给康买了钓鱼玩具。康自己在院子外大盆边上玩的兴致勃勃。邻居1岁的弟弟走过来,也想玩。其实,因为邻居弟弟和康每天在一起玩,我特意买了2把钓竿的,十条小鱼,足够两个孩子玩了。小弟弟刚刚拿起来小鱼,康就夺过来。嘴里还念念有词:“别拿,别拿。”小弟弟又去拿钓竿,这下康恐怕弟弟抓到钓竿,立刻推了小弟弟一把。
实例二:无意型。康宝以前和小朋友们玩,很少发生肢体冲突。即使有的孩子挡在了他的面前,他也只是站起来,绕过去。可是,这几天,康不再那么斯文了。小朋友们蹲成一圈,围着水盆玩水。一个孩子走过来挤在他的旁边,挡住了他的胳膊,他立刻推了一把小朋友,嘴里还叫着:“走开,走来。”
实例三:好心变坏事型。一天,邻居弟弟和康一起喝水,小弟弟用奶瓶,康用水杯。弟弟喝完了,阿姨拿走了奶瓶,并随口说了一句:“宝宝的水喝完了。”康立刻端着自己的杯子说:“哥哥有水,弟弟喝。”然后端着杯子直接塞到宝宝嘴边。宝宝本来低头,听到康说话,猛然抬头,康差点把一杯水倒在宝宝衣服里。
还有一次,弟弟走到台阶边,要下去。因为弟弟还不会下台阶,阿姨大叫:“回来,不可以下去。”康听到,立刻奔过去,要抱住弟弟,把弟弟抱回来,嘴里还说着:“回来,回来。”可是,康是不可能抱动一岁的宝宝的,还差点把宝宝弄倒摔跟头。
我知道,康现在出现的是“2岁综合症”,自我,主动,动作又没轻没重。虽然,每次康和小朋友玩,我们都在旁边紧紧盯着,每次看似危险的冲突,其实都得到了及时制止。而且,被冒犯的宝宝,也是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不过,被他侵犯的家长们,却不太接受。尤其是在康本来是出于好意,想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的时候,却无意造成伤害的时候。总有家长大声的责备他,说一些诸如:“你是哥哥,怎么可以欺负弟弟”之类的话。最严重的一次,一个家长竟然严肃的对康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这样欺负弟弟是不对的,你再欺负弟弟,我就告诉你爸爸去。”每每,康听到类似的责备,只是迷茫的睁大眼睛看着我。仿佛在说:“我是好心的,我哪里错了?”
在康是个小不点的时候,也常常遇到比他大的孩子有意或者无意的推他。我的态度是静观其变。只要康没有受伤的可能,我一般不去制止。我觉得这是小孩子的交往。康也是很大度,也很少因为被同伴拍了一下脑袋或者推了一下就哭或者走开。一般只是离开几步,继续看着大家游戏。现在看来,当孩子欺负人的时候,比被欺负更难以找到合理的办法来处理和引导。
通过几天的观察,我也只想出来以下几个方法,应对康的“小霸王现象”。
1、在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尽量看的紧一些。一旦出现比较严重的冒犯其他孩子的情况,赶紧劝阻。虽然,咱们理解孩子的行为不是有意的,但是别的家长不一定理解。而且,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手心的宝,也不是谁都像咱这样看孩子受委屈置若罔闻。
2、适时的让康向被冒犯的孩子道歉。我不会让康每次攻击小朋友都道歉。只有他因为故意抢玩具而推小朋友这样的主动攻击行为我才会让他道歉。而他出于好心,想帮助别的孩子,却适得其反的情况,我一般不会要求他道歉。我觉得他还不能完全明白好心也能办坏事的道理,如果一味的说他做错了,让他道歉,可能会混淆他的认知。一般我会对他说:“康想帮助小朋友啊,不过,你这样做太用力了,宝宝会疼的。下次不要这样了。”
3、生活中,多和他讲道理。在出现不同的冒犯情况后,别的孩子离开之后,跟他具体解释一下,为这么这样错的,为什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做法不合适。比如,他因为喜欢小妹妹而使劲拉了小妹妹胳膊,我会告诉他:“刚才,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妹妹才拉他啊,这样用力,妹妹会疼。下次,你摸摸他的胳膊就好了。不要抓住。”如果他强迫别的孩子玩他的玩具,而拉住孩子的手塞玩具,差点把小朋友拉一个跟头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你想给小朋友玩你的玩具,真是大方的孩子。不过,小朋友可能不喜欢这个玩具啊,就像你也有不喜欢的玩具。如果小朋友不要,你就自己玩,不要硬塞给他,这样,会弄疼他。”毕竟,他还只有2岁一个月,说这些话的时候,虽然他总是一脸认真的样子,还会“好,好”的应答。不过,我知道,下一次,他还会一如既往。但是,随着慢慢的长大,应该会理解这些道理吧。
现在想想,真是应了那句话—孩子不动手,怕孩子受欺负。孩子爱动手,怕孩子惹麻烦。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说明康的心智有了新的进展。加油,宝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