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歌的抄袭与仿写

(2011-09-11 21:14:21)
标签:

郑春华

上海

宋体

仿写

儿歌

育儿

 儿歌的抄袭与仿写

 http://pica.nipic.com/2008-03-14/20083149333953_2.jpg

戚万凯

 

我们知道,因儿歌题材相对较窄、容量相对较小、形式相对不丰、手法相对不多,作品就容易撞车,不但同题儿歌多如牛毛,而且许多内容也大同小异,有千人一面的感觉。但究竟是抄袭或仿写?确实不易界定。但是,虽说不易,却也是可以区别的。

什么是抄袭?抄袭是指窃取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对于儿歌来说,就是完全照抄他人作品,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

例如著名儿歌作家郑春华有一首名作《吃饼干》:“饼干圆圆,/圆圆饼干。/用手掰开,/变成‘小船’。/你吃一口,/我吃一半。/啊呜一口,/‘小船’真甜”。《巴南儿歌报》曾刊登过一首《吃饼干》(作者系一学生),与其完全相同。这就是抄袭。

在编辑和评审中发现,学生抄袭现象较为普遍。我的儿歌《花进家》就被一小学生抄袭参加全国儿歌大赛并收入《新童谣》(小学版),同时被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一名学生作为了她的习作。在全国“童心.中国心”儿歌大赛来稿中,我区某小学校组织的稿件里,就有三位同学抄袭我的《水果歌》来参赛。儿歌众多,知晓的编辑和评委毕竟是少数,因此防不胜防,很难把关。在我2006年主编的《荣辱童谣》面世后,上海作家常福生就来信指出:

“原书页码……几个学生有抄袭现象。60页《取牛奶》与郑春华写的相似,只是人名改了。102页《大王》是抄我和陈镒康合写的,几乎一字未改。123页《小螃蟹》是抄扬州丁曲,一字未改。153页《奶牛妈妈》抄上海诸葛穗的,只是多了后面二句。我提这些,不为别的,是希望老师指导学生创作时,让学生注意,不要抄袭。”

看了此信,我很汗颜,居然有这么多抄袭儿歌从我眼皮底下蒙混过关了。看来,我阅读的儿歌真的还不多啊。只有广泛阅读,才能掌握儿歌特别是优秀儿歌的现状,才能鉴别哪些是抄袭、是模仿、是翻新或创新。如果阅读面不广,别人抄袭、模仿、翻新的作品,自己还以为是原创作品呢,为其鼓掌助威;作为编辑或评委,就容易使其蒙混过关。

如在第二届重庆儿歌创作大赛中,一位学生创作的《小红帽》以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得到作为评委之一的我的高度赞赏,大家一致同意荣获一等奖。我写好赏析文字,收入《巴南儿歌》教材拟付印时,却偶然发现该首儿歌竟然一字不差抄袭的是李光迪的作品,该作品载《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

学生之所以有抄袭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懂抄袭与仿写的区别是其主要原因。有的学校老师要求学生编写儿歌,学生初学不好写,老师就叫学生仿写,学生不懂什么仿写,就误将抄袭当成了仿写。

什么是仿写呢?仿写就是按照现成的样子做。从儿歌来看,主要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仿写。

从内容来看,仿写有题材的仿写和立意的仿写。如儿歌作家吴昌烈有一首《塔吊》:“有个渔翁不寻常,/手中钓竿粗又长。/不钓鱼儿不钓虾,/钓起座座新楼房。”有位青年作者也有一首同题儿歌《塔吊》:“塔吊高,塔臂长,/好像一个钓鱼郎。/不钓鱼,不钓虾,/钓起满城高楼房。”不知是“英雄所见略同”或是仿写,反正撞车了,从题材到构思到主题都几乎一样。我有一首《干干净净一双手》:“吃饭穿衣伸伸手,/写字画画伸伸手,/劳动锻炼伸伸手,/助人为乐伸伸手。/不该要的不伸手,/干干净净一双手。”有位作者也写了一首《该出手时才出手》:“伸伸手,拍拍手,该出手时才出手。奉献爱心我出手,救灾捐款走前头;敬献爱心我出手,多给爸妈分忧愁;争做‘四好’我出手,下定决心争上游。不该出手不出手,保持干净一双手”。该首对我儿歌的内容作了扩展和深化,突出了优秀品德方面的表现,但最后两句都大同小异,立意相同。

从形式来看,主要是模仿结构和句式。如著名儿歌作家寒枫有一首名作《菜地的歌》:“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穿件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辣椒长个尖尖嘴,倭瓜越老皮越黄,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地一片好风光。”鱼洞五校某学生也仿写了一首《菜地里的歌》:“豇豆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蕃茄高挂像灯笼,土豆地下捉迷藏,辣椒长个尖尖嘴,南瓜越老皮越黄。”不但标题基本相同,而且句式内容也差不多,只是将每句的第一个词(蔬菜)给换了一下。再如我有一首《上网》:“小蜘蛛,去上网。/什么网?蜘蛛网。/上网干什么?/上网找口粮。//小刚刚,去上网。/什么网?互联网。/上网干什么?/上网去冲浪”。惠民中心校周波同学就仿写了《打伞》:“小朋友,打小伞。/打伞干什么?/打伞遮雨点。//蒲公英,打小伞。/打伞干什么?/打伞飞上天。”小作者同样采用了三三五句式的问答歌形式,只不过中间少了一个三三句式而已。很明显是仿写。

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是小偷,应该予以遣责和制止,而仿写则是写作中的正常现象,特别是在初学写作时更是不可避免。如吴昌烈有一首经典儿歌《大肥猪》:“一头肥猪真是大,/二间猪圈装不下,/三个大人抬不动,/四匹马儿一起拉,/五里店前卖肥猪,/六家饭馆出高价,/七位屠夫来杀猪,/八个厨师把厨下,/九个娃娃来坐席,/十天吃条猪尾巴。”我也照此仿写过一首《大鲤鱼》:“一条鲤鱼真是大,/二个大汉抬回家。/三口大锅来红烧,/四张桌子摆不下。/五天刚要动筷子,/鱼儿开始摇尾巴。/一下跳到河里去,/摇头摆尾游走啦。”无论从数字歌的句式到夸张手法的运用都基本一样。

仿写虽然是正常的,是允许的,但作为一名儿歌作者,有志于在儿歌方面有所作为的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就应该逐步跳出仿写的摇篮,来一个翻新或创新。所谓翻新,就是题材和别人相同,但立意、构思、形式和语言不同(详见拙作《“翻新高手”梁继平》);创新,则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指从题材到立意到构思到形式到语言均有别于他人(如上述的《上网》)。

仿写、翻新、创新,是儿歌创作的三阶段、三境界。

希望有志于儿歌创作的同志杜绝抄袭,从仿写起步,经过翻新的桥梁,到达创新的彼岸。

 

2010816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黄溪河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