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催眠了杀人的孩子

(2013-05-09 04:49:49)
标签:

孩子

杀人

热点

育儿

分类: 小随想

谁催眠了杀人的孩子

谁催眠了杀人的孩子
(图片截图于网络)

正当“感谢舍友当年不杀之恩”成为网络流行语之时,从网上又看到两起杀人案件:一起是广西一13岁少女因因不满同班同学比自己长得漂亮,竟将同学杀害并肢解;另一起是炎陵县十都镇16岁初中生万冬被同学杀死在自家卧室,只是因为觊觎“12万元中奖短信”。比起两起著名的“投毒”案,这两起杀同学案件凶手更直接、场面更血腥。从曝光的一系列同学杀人案看,杀人原因真是有点无厘头,因同学比自己漂亮、因同学抢着买单、因同学走路样子太牛……而且杀人者岁数还越来越年轻。

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我有点想不明白,十几岁的孩子,因为一点莫名其妙的原因就能举起屠刀,砍向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我把这个问题抛向几个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同事,正在整理标准答案的人头也没抬的摔出几个名词:模仿、诱导、催眠……便不再理我。我仔细想着这几个词,觉得同事真有学问,越想越觉得有道理。那么这些杀人的孩子在模仿什么,又被什么诱导,被谁催眠了呢?

不知何时起,在童话世界里,不再只有白雪公主、不再只有大灰狼,更多的是金属的声音,游戏里满是装备和攻城略地,杀人更是稀松事,血是可以增加的、命是可以复制的,这种快感在童年的游戏里就被潜伏到意识中,把生命变成可以复制的代码,等待着在现实中被激活。

打开电视、走进影院,一个个大侠、剑客,莫不是武艺超群、一刀毙命,而成就人生、名扬江湖。就连一个个所谓的正剧,也是痛快到杀的一个不留,倒下的群众演员多过了一些人臆想灭掉的国家人数。漂亮的动作,臆想的快感,迷惑着孩子寻找自己的江湖,在现实社会里活在自己的意念中。

我们的教育在塑造着自己的成功,第一永远是好的,而这种好,简单到只是一个高的分数。我们的家长,永远在夸着一个人家的孩子,而当自家的孩子受到丝毫的“欺负”,又无不埋怨自家孩子的窝囊,恨不能御驾亲征。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我一个朋友刚上小学的孩子,考试总是班里的第一,终于有一回考了个第二,而在返家的校车上,这个孩子竟然换座到考第一孩子的边上,下手掰断了同学的手指,而自己却象个没事人似的,那是个不过十岁的女孩子,当时吓得我就告诫儿子,千万不能找这样优秀的第一女孩作儿媳。

当一个社会不是用“钱”来运转,而是围绕“钱”而展开,当优秀变成简单的数字,当人人都想做一,那么自己前面的234……就全变成了敌人,而这敌人也不再是鲜活的生命,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数字时,孩子也变成了金属制作的金钢,开始动用自己的装备,打造自己的江湖。

我们都该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催眠自己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