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状元万历皇帝科举考试莫宣卿岭南文化 |
分类: 历史人文 |
http://s12/middle/61211041g7e9eafcd7dbb&690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开始,我国科举考试历时一千多年,共有状元551人。(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其中,唐代有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制,有状元11人,宋代有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2人,明朝有89人,清代有114人。另外辽有状元18人,金有15人。张献忠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14人。(以上数据均乃史籍记载)
在众多状元当中,有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有民族英雄,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的文天祥、有著名诗人王维、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王溥。也有刚刚及第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可怜状元陈安仲、还有我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以及史上最牛状元赵秉忠(据说这位25岁的考生跪在万历皇帝面前,当廷抽签,抽到题目〈论天下之政〉,面对这么大的题目。他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用典自然,论证严谨。交出了一份长约二尺,宽70厘米的试卷,最后得万历皇帝亲点“第一甲第一名”)等。然而,说到我国的状元,就不得不提到早卒的岭南神童,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莫宣卿。(据原中山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陈永正教授初步考证得出)
史书上虽然关于莫宣卿的记载很少,而且其存世的诗作也仅有三首半,但由于是广东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最年轻的状元,因此他的传奇式事迹及影响仍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略的地位,为后人所尊崇。知名度甚高,特别是在其的故乡封开县更是如此,封开河儿口镇如今仍有莫宣卿墓,附近也有状元祠。几年前,这里还举行了“莫宣卿状元诞辰1170周年”系列活动,来自国内两广、两湖、东北、四川、海南等地,以及海外的莫氏宗亲和社会各界群众等3万多人争谒状元墓园。场面宏伟壮观!
说起莫宣卿,其一生也可谓大起大落,幼年时,生父便病逝了,因家境困难无奈只能与母亲随继父(开建县莫及芝)生活,可幸的是由于莫及芝家境比较富裕,莫宣卿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宣卿七岁时已能吟诗作对, 一次受群童欺侮他愤然在沙中写下了下面一首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前面句载《全唐诗》,后两句载《开建县志》)。莫宣卿稍大入乡校,师从梁明甫,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 曾在麒麟山侧建一书屋,刻苦改读。有诗《答问读书居》云:“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见《全唐诗》十七册)。
“南方远地产奇才, 突破天荒出草莱。神鲤跳翻三尺浪, 皇都惊震一声雷。”唐宣宗大中五年,十七岁的莫宣卿廷试第一,被钦点为状元。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成为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唐宣宗作此诗赞之。而当时莫宣卿自己也作了一首诗自咏---《及第自咏》,诗句如下:“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莫宣卿高中状元后,出任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然而由于思念生母,遂上表陈情,请求出任南方地方官。可见其乃至孝之人。宣宗感其孝心,封其为台州别驾。只是,令人惋惜的是,莫宣卿荣归故里,奉母携眷赴台州上任,却不幸病逝途中。虽说古代也有不少名医流芳百世,但医疗水平始终还是相当落后,随便得个病就能病死,如此才子,实在可惜!
莫宣卿的出现,说明了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重新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文化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氖围,不再是所谓的“蛮夷之地”。
莫宣卿的生命是短暂的,34岁便英年早逝;莫宣卿的生命也是永恒的,他的事迹,他的孝心,他的拼搏精神,都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心里,受万人景仰!
后记:莫宣卿病殁后。安葬于今封开县河儿口镇锣鼓岗。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
前一篇:忆江南
后一篇:【散文】:那一株凋零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