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说在当时身为南宋中兴四将(四将乃: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的岳飞是必死无疑的呢?一直以来我们都单纯的以为只是被奸臣秦桧设计以谋反罪所害。毕竟人家位于中国十大奸臣之列也非浪得虚名。(中国十大奸臣:赵高、董卓、黄皓、阮佃夫、杨素、李林甫、秦桧、哈麻、魏忠贤、和珅)但事实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宋高宗赵构虽然昏庸,但却非史料记载的那样无能,人家书法精湛,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当然,这是题外话,赵构这个人,其实是很聪明的,城府也很深。在当时,岳飞等人一直主张抗金,而秦桧虽为主和派的首脑人物,但毕竟赵构也不是傀儡,要怎么做还得皇帝老子赵构定夺,而岳飞最后却冤死风波亭,直到21年后才得以平反,这其实该付主要责任的应该是赵构,或者说他才是这起诛杀岳飞阴谋的策划者,而秦桧不过就是为了迎其所好,秦桧再奸也不过是狗腿子一个。但岳飞忠心耿耿,一心想要精忠报国,这样的大忠臣,赵构杀他为何?
其实赵构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怕的就是如果岳飞,或者说是对金作战输了,那金兵就会长驱直入,自己这皇帝也就当不成了;但如果岳飞真的直捣黄龙,胜了,中原得以收复,徽钦二帝得以回归,那赵构又该往哪摆,皇帝不照样得让给他老爸或哥哥。所以说,战,不论胜负对赵构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但不战又如何堵住群臣百姓的悠悠众口,而此时秦桧适时的出现了,并且大改了之前主战的立场。不管他是不是已经投降了金国,他的出现确实让赵构有了喘息之机,让自己磨磨蹭蹭,装得优柔寡断有了挡箭牌,反正有秦桧可以帮其背黑锅。
明代的苏州才子文征明便曾作词一首,名为:《满江红·题宋思陵与岳武穆手敕墨本》其中的下阕说明了作者把岳飞被杀直指赵构的看法。全词为: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
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其实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在当时来看,南宋并非一定要向金人乞和,在高宗即位到后兴八年秦桧再当宰相,之间历时十一年,南宋朝廷大体上作了四件事:
一,
养练士卒
二,
安置流民
三,
统一内部
四,
建立各种典章制服,恢复为战争所破坏的社会制度。
国力上已有很大的增强,但最算没有秦桧在旁,高宗也从未主动提议过要收复失地,对“靖康之耻”也早已不痛不痒,只是主战派的诸位抗金英雄带着满腔热血在自我澎湃而已。其实说到底,赵构之所以以守为主,主要还是想保住自己的皇帝之位,不想徽钦二帝回归。只有金兵大肆冒犯时才会任命出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岳飞这个愤青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因为他效力的主子才是最大的主和派。其实岳飞就是缺心眼,未能洞察先机,吸取经验。 早在建炎元年,赵构刚即位,岳飞就曾上书,意思是说:“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然而宋高宗并未采纳岳飞的建议,并且以越职为由将岳飞罢官。幸得后来得张所赏识,岳飞才能在军中建功立业。但从这样一件事来看,赵构的主和嘴脸已是暴露无遗。这明摆着跟主子对着干能有好下场吗?人家要和,你偏偏要直捣黄龙,赵构当时肯定恨得牙痒痒。
对金作战其实是高宗是在向金人求和而不得的形势下才迫不得以进行的,其目的只是自卫,并没有北伐恢复的打算。岳飞收复的失地,实际是从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权伪齐手中夺取的。岳飞出兵前,高宗明白他与其他将领只守不攻的作风不同,特地下手诏,告诫他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可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就算立下战功,也定要严惩。可以说,对金(伪齐)作战的胜利其实只是增加了赵构与金朝议和讨价还价的砝码而已。
纵观当时总体形式,主战派是不会有太好的结果的,其中以岳飞最为凶险,刘光世出身将门,其父官拜节度使,张俊和韩世忠都是行伍出身,靖康年间就追随赵构,在平定苗刘兵变中又都立有大功;而岳飞则是资历最浅的一位。最后张俊转为主和派,并且参与和谋害死岳飞。韩世忠则被罢官,逃跑将军刘光世倒是最为幸运,称病被罢兵权,总算病死家中。而资历最浅却战功最大的岳飞则不可避免的成了杀鸡儆猴的对象,死是必然的。
所以说,结合当时的各种情况来说,不管有没有秦桧,岳飞也是必死无疑,因为想杀他的是他一心想效忠的高宗赵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