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是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

(2009-10-22 12:01:22)
标签:

苏轼

老翁山

文化

分类: 历史人文

苏轼是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

为什么说苏轼是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呢?因为他曾经连续不断的在一座山上种下了三万棵青松。有诗为证,“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这也就道出了苏轼种松树的山叫老翁山。那苏轼为什么要在老翁山上种这三万棵青松呢?这个问题咋一看还真是问得有些多余,你说人家堂堂一个大文毫,文学巨匠,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有什么奇怪的。但问题是苏轼种这么多的松树并不是因为意识到了绿化和环保的重要性,也并不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那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苏轼不过就是为了一个叫王弗的女人。

王弗?何许人也?说起来,这个王弗其实是苏轼的结发妻子。据史料记载,“这位王小姐不但长得年轻貌美,而且是知书达理。16岁就嫁给了苏轼。16岁要是在现在还是个未成年少女,但在古代,那已经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二八佳人巧样妆”里面的二八说的不是28岁,而是16岁。那一年,苏轼其实也只有19岁。话说这位王小姐嫁到苏家后,就成为了苏轼的得力助手,于是就有了“幕后听言”的故事,说的是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你说这样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长相又端庄漂亮的美人儿,苏轼能不爱吗?更何况,苏轼与王弗的结合也是一波三折,“明月清风闲处,是人猜”说明了苏轼与王弗在当时也是倍受人们闲言闲语和猜测的。而对于“半年眉绿未曾开”我们只能理解为王弗愁眉半年都没有舒展,这种情况只能用来解释苏轼与王弗相爱后,用了半年时间才过了父母这一关,也更证明了苏轼与王弗真心相爱,不离不弃,感情深厚。这也就不奇怪了,当一个男人深爱一个女人时,是可以为她做任何事的,所以苏轼种那三万颗青松也就不足为奇了,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可惜的是,这三万棵青松是在王弗死后才种的。

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王弗病逝,而在这十一年来,王弗不仅与苏轼相亲相爱,更得到了苏洵夫妇俩的喜爱。所以,在王弗死后,苏洵才向苏轼建议,“于汝母坟茔旁葬之”。把王弗葬在了苏母坟墓的旁边,让其再续婆媳之情。也就是一同葬在了老翁山上,在此说明一下,老翁山也就是柳沟山。而苏轼对于王弗之死也是哀伤不已,所以在离王弗墓偏西北方向的地方亲手种下了那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之后,对王弗念念不忘的苏轼也是在这一片树林里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见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这么说来,苏轼种树不过就是为了一己之私,并不是为了环境着想,因此也就不能说他是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者咯,其实不然,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对夫妇在内蒙古某公路旁植树造林的善举,但实际上,人家不过也就是为了悼念在这里出车祸而不幸去世的儿子。但当地政府不仅表扬了他们,还在这这片树林里立了一个纪念石碑,以纪念他们死去的儿子。这其实是挺人性化的不是。万物以人为本。你说苏轼要是在现在,把那三万棵松树一种下去,他能得不到国家的表扬吗?说不定还发本证书什么的,搞不好还雕个石像摆在那呢。我们并不需要去在意苏轼种树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只需要知道是,他那三万棵松树对改善环境所起到的作用,是实实际际存在的。这也就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