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文化 |
分类: 历史人文 |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却很少有人知道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而且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和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师襄是著名琴师,当时正在卫国宫中,于是,孔子便向他学琴。
而据《论语.述》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已经把吃肉的味觉与听音乐后的审美感受作比较,并得出了欣赏音乐后获得的美感远远大于食肉后的快感。从这个例子当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本人对音乐中包含的美感因素的重视与欣赏。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孔子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且也注重音乐教育,他所教授的六艺之中,音乐名列第二,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可见他对音乐的重视。他将音乐教育融入美学教育之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提倡和实施“美育”的人。
而孔子的音乐生涯大体可以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少年习乐:孔子生于礼仪之邦-鲁国。鲁国丰富的传统礼乐从小就给予他有利的社会熏陶。自幼贫贱的生活,迫使他当吹鼓手,从而接触到了民间倡优和民间音乐。
中年教乐:从30岁到50岁这20多年中,孔子主要从事教育,他把音乐教育明确规定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第二位。孔子教学数十年,乐教持之以恒,就算他在陈绝粮七日,也仍抚丝而歌。
老年采乐:从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孔子带领一班弟子周游列国。谋求政治出路。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被重用,但在“周室微而礼乐废”的社会动乱中。出于他礼乐治国的愿望,于是他在古代音乐的观察采访,搜集整理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晚年正岳:孔子晚年“自卫返鲁,然后正乐”。整理,研究了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遗产,如《史记》所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强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简述”。而删定《诗》则是孔子正乐的主要贡献。,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弹琴歌唱,一生在音乐实践中,不但通晓八音,作乐谱曲,善歌善舞,知音知律,而且知善知美,是位有卓越见解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现存琴曲《龟山操》、《将归操》、及《猗兰操》等传谱的解题中都是他的作品。他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充分肯定了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