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隐私观【转】

(2011-07-03 15:00:42)
标签:

隐私

教育

分类: 生活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弟子规

  似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他人隐私,这个看法是不正确的;不但不正确,简直是荒谬的。前面所引弟子规文字,足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传统。如果觉得《弟子规》还不够早,其实这句话,其实来自更古老的《礼记》,儒学十三经之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含义很简单,进门之前,先问里面有谁,接近内室的时候,声音必须提高。为什么提高声音,就是为了让屋里的人能够听见声音,早做准备,以免撞到什么隐私。
  《礼记》中的原文,其实写的更多,更具体细致:“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古人进屋必须脱鞋,如果看到屋外有两双鞋,必然有两个人,听见屋里的人在说话,表明不是在谈论机密,可以进去;如果听不到声音,则或许是在谈论机密的事情,就不可以进去。

  这样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人的隐私是极为重视的。那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误解呢?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自己的隐私。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欧阳修

  传说欧阳修有这样一幅对联。一方面是自夸读书不少,一方是自诩胸襟坦然。
  这样来看传统文化的隐私观,充分尊重他人隐私,不但决不窥探他人隐私,而且主动杜绝不小心了解到他人隐私的机会。于此同时,对自己的隐私则采取越少越好的态度。能达到毫无隐私,事无不可对人言,则被认为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为什么会如此,大概来自中国一个更加古老的传统认识:王者无私。

王者无私——汉·宋昌

  《汉书》记载,在汉文帝登基时,太尉周勃想私下与文帝说话,在文帝身边另一大臣宋昌就说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如果你说的话是公事,请在公开场合说;如果你想说私事,王者没有私事(所以也就不必说了)。逼得周勃没办法,只得当众率领大臣对文帝行礼,奉上玉玺。

  过去的皇帝,一切行为都在史官的监视之下,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到史书中,他们是一群没有隐私的人。当然这只是汉族的传统,从满清入关之后传统也就改变了。

  所以请感谢那些无视你隐私的人,他们可能是把你看高了,才会这样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GTD有效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