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跟我聊聊你父母

标签:
转载 |
这是一篇有意思的博,针对性强,有新意。
去年就想写这篇文章.当时在写论文的时候发现一个蛮有意思的调查,向广大网民征求他们对于择偶条件的看法.这个调查一共获得了将近53万个回复,分别评比出了对于男性和女性最重要的十大择偶标准.除开各种统计学上的设计缺陷和偏误,暂且将这个结果作为比较能代表国人择偶条件的调查,我们看到如下结果:
题记:感情的质量好坏,除了量的衡量,也要看质的匹配.如何透过世俗的标准看清一个人,让你的伴侣无可替代?我的建议是问问对方的爸爸妈妈.
如果再稍将这些标准做一个归类,可以看出男性择偶的标准集中在相貌(长相耐看,苗条,丰满,长发,个子高挑),生活技能(会做饭,爱整洁)以及性格(有才气,比较外向)三个大类(关于处女那一项,我只能说是文化因素).而女性择偶标准则集中在生存能力(有一技之长,有房,收入高,人缘好,家庭负担小),外型(看着顺眼,个子不矮,外向开朗)和生活习惯(讲卫生,不抽烟)上面.
对于调查结果我并不做太多评论,毕竟择偶标准是一种见仁见智的问题,尤其是对现在年轻人来讲,生存的压力导致大家不得不对于一些现实层面上的标尺分配更多的重要性.只是从思维方式上来讲,对于任何问题的理解都要有质(qualitative)和量(quantitative)的区别.在择偶标准的问题上,国人现有的标准以量化标准为主,不论是外貌,收入,或者具体技能的好坏.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大家都希望用比较简洁的,可以衡量的方式来简化感情关系这样的复杂命题.
我在这里提出的观点是,量化的标准因为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因而被广泛使用,但是要确保感情的质量,就不得不同时考虑质的问题.两种标准有什么区别呢?虽然说上面的标准里面也有一些非数量型的问题,例如性格,但是这些标准依然需要参照某个既定的分类系统.之于性格,外向内向,开朗内敛,都是衡量的标准.质量的质,区别就在于这类问题更加注重对方本质的属性,或者说那些不可被任何人替代的属性.长得漂亮,有钱,性格好的人有很多,但是你凭什么喜欢上一个人,光看这些量化标准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标准没法告诉你这个人的本质.
了解人的本质,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生活而奔波着的大家也可能没时间去细细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观点,所以我提出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观点来帮大家做质的判断:男性可以说,如果你能像我妈那样爱我,我就会像我爸那样爱你(对于女性只需对调性别),双方爱的方式越吻合,关系质量就会越好.这个观点的前提是假设你和你父母的关系都不错,至少不会特别糟糕,也不会特别疏远或者某一方长期缺失,而他们都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起了主要的监护和抚养作用.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固然会受到身边的人们的深刻影响,我们处理自己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方法,往往就来源于这些身边的人们.中国年轻一代主要是独生子女,所以学习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我们从小和自己的父母相处,和他们的性格,脾气磨合,一般来讲都达到了比较平衡(不见得是没有矛盾)的程度,所以和父母的关系只要不差,往往都是让一个人比较适应的.如果成年后的伴侣也能够提供类似的感受,那么也会让人有很强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即使是和父母关系有问题,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一个人成年后还是会有一些和父母类似的倾向和习惯.
换个角度讲,父母的关系好,孩子会跟着模仿,并在找到类似自己异性父母的伴侣后复制这种成功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一定是100%的复制,但是会常常有相似之处,另外父母关系不好,子女也会跟着学习和传承一些东西.虽然我认为人都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路线和风格,但是就好象量化标准一样,把父母和亲子关系作为择偶的参考标准是一种在大体上讲有借鉴意义的方式.毕竟能够实现性格的巨大转变并不是大多数人有时间精力和机遇去完成的.
我之所以认同这种参考标准,也是因为在自己的临床经验当中,看到了很多案例里面子女的性格,行为和情感受到父母的潜移默化.所以进一步的讲,这种角度不光可以用来择偶,还可以用来理解和解决感情当中的问题,因为两个人产生矛盾的时候的反应,往往也带有父母解决问题时的色彩.所以说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也许同样的观点也可以应用到自己身上.
总之,将一个人成长经历当中的家庭关系作为择偶标准,我认为应当逐渐的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古时候讲究门当户对,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暗示着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的匹配.所以当你和心仪的人共进晚餐,或者聊及感情的时候,不妨多问一问对方对自己父母的看法以及和他们的关系,然后看看你的认同程度如何.
后一篇:成都的柔软,好还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