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2013-12-31 23:37:47)
标签:

育儿

暴力倾向

分类: 想到就说/anna的闲来之笔

这个孩子,刚入学一两个月,就把多位同学抓伤,被受害者父母叫做“小人渣”,被视为班级里的“害群之马”。

这个孩子的父母,隔三差五地就要为自己孩子闯下的祸事给人家赔礼道歉,收尾断后。

这个孩子有好几次因为“不愿意受欺负”用直尺戳同学的眼睛。有一次伤口就在眼睛下方不到一厘米处,下手狠辣。受害者家长拒绝接受道歉,极力要求学校勒令其转学。

后来,这个孩子的底细被一一挖了出来。据称,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作恶多端,威名远播,而且说谎时面不改色,心理素质极好。

班里的其他家长每天担惊受怕,上学前总要叮嘱自己的孩子离这个“小匪首”远一点,不要和他说话。

后来,有一天,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对父母说:他今天又揍我了。父母赶忙问怎么回事?孩子说:因为我在和别人说话,他过来和我说话我没理他,他就揍我了。结果,父母第二天叮嘱孩子的话就变成了:你不要主动找他玩,但他找你说话,你要回答,免得被打。

再后来,学校做出决定:下课的时候,这个孩子不能自行出去玩耍,必须寸步不离老师。包括上厕所,也要向老师汇报。所以,现在的情形是,下课时,别的孩子都在玩,只有这个孩子留在座位上。班主任就坐在他的对面。

 

这个孩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小孩?为什么他会用这样的暴力手段屡次伤人而不知悔改?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原本纯真快乐的童年充满了仇恨和伤害?让原本可以和所有的孩子一起无忧无虑嬉笑疯闹的欢乐时光却因为他的“臭名昭著”让所有孩子都对他退避三舍,隔绝孤立?

事件发展到今天就是这个样子。当然,我们知道,老师不可能永远24小时盯着他,这应该只是校方的一个权宜之计。毕竟,让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转学或退学,不是一件随意就能做决定的事。况且,转学退学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这个孩子流落到别的学校别的班级,难道就不会重演这样的事件吗?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对孩子造成新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所以,还是需要从源头上去寻求解决办法。

这个孩子我是见过的。在期中家长会上。个子小小的,跟我预想的人高马大的极富攻击力的样子完全不相称。总是笑呵呵的一幅没心没肺的样子,看着不象是性格乖张孤僻的孩子。如果没有亲手见他伤人,真的不太相信他会下如此狠手。倒是前几日在班级迎新晚会上第二次见到他,发现他满场疯跑,和同学打闹,没轻没重。其他同学表演的时候他也是全场干扰,完全没有台上台下的概念。想想,这应该和父母的管教有关。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家长教育的缺失和不妥。所以,校方的管教处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父母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要想办法把孩子暴力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根源挖出来。

有人认为,暴力的孩子,有一种可能是看了太多充斥暴力镜头的动画片。当然,这的确有可能是孩子产生暴力行为的一部分原因,但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不接触这样的动画片的,可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去效仿。况且,要每天多长时间浸泡在这样的镜头里,才会耳熏目染出这样的暴力倾向啊?

所以,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父母自己打骂孩子。父母的打骂是最直接的作用在孩子身上的,也是孩子最容易效仿的一种行为。如果家长习惯用暴力方式去解决问题,孩子也很容易学着用这样的方式来排遣自己的不良情绪。

除了亲子关系处理不当之外,家庭其他关系倘若没有处理好,也同样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情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夫妻间沟通不畅,遇到问题和矛盾不能积极正面的去应对和处理,而是用过激的方式去解决,这也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暗的种子,让孩子产生恐惧,愤怒,压抑,焦虑,偏执,不安全感等等负面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情商发育障碍,让孩子变得孤僻,暴力,甚至形成攻击性人格。

据我所知,这个孩子家里还有一个妹妹,才一岁多。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有没有平衡好对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爱,两个孩子是不是都是在自己身边带大的,在处理两个孩子矛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让这个大孩子记忆深刻的受伤害的事件。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关爱,也有可能导致仇恨。而心中充满仇恨的孩子往往会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平衡。也有的孩子仅仅是通过“出手伤人”这样的手段去引起大人的关注。

所以,这个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然后去找一位心理专家,为孩子做一次心理疏导,这个过程父母最好能够全程陪同。只有探寻出孩子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定感,为孩子寻找一个正常的情感宣泄渠道,才能真正的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暴力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