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爱孩子贴标签赞美 |
分类: 家有二宝/宅妈的幸福生活 |
假期里,公公婆婆的朋友带着他们的小孙女来玩。很活泼伶俐的一个孩子,眼神里透着机灵和俏皮。因为和大宝年龄相仿,两人一下子就打成了一片。而小宝因为对来人还比较陌生,所以就乖巧的待在一旁观望。
两个大孩子玩熟了,战线越拉越长,从客厅到卧室,从卧室到书房,追追打打,不亦乐乎。孩子之间这样的打闹其实很正常,可是宝妈却在小女孩的爷爷奶奶跟公婆的聊天当中,不断的听到他们这样的评论:“一点女孩子样都没有。”“整天就知道疯。”“皮的不得了。”聊天的间隙,还不时的回过头来对孩子呼喝两声。顺带也不忘表扬一下我们小宝:“你看人家小妹妹多乖啊。”
喜欢表扬别人孩子贬低自家孩子,似乎是中国人普遍的一种文化心理,这大概源于中国人谦逊礼貌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习惯在人前表扬自己的孩子,不习惯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真棒。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还不够好。就连洗衣粉广告里热心帮着妈妈购物的孩子,也要被评价上一句“帮倒忙”。其实,这样的交往礼仪,无形中深深伤害了我们的孩子。这种中国式的低调和含蓄,实际上是在以伤害孩子自尊心为代价看低、贬损和鄙薄他们。
有些大人们可能觉得对孩子这样那样的评价都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无伤大雅。其实我们的随口说说而已,很轻易的就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孩子如果经常遭遇这样的评价和判断,慢慢也会形成对自己的一种评判,一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菲薄。
那天的后来,我在卧室里发现了独自一人待着的小女孩。这个爷爷奶奶眼中的“皮孩子”,就这样一个人在房间里,郁郁寡欢,异常的安静。只是在外面聊天的爷爷奶奶们丝毫没有察觉。我看着有些不忍心,把女孩子带出来玩,还顺带为她辩护表扬了几句。后来,这孩子竟对我这个第一次见面的阿姨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依恋。后来的时间,她一直都和我很亲近,展现出和刚才那个“皮孩子”截然不同的乖巧一面,说着话也会不自觉的往我身边靠。最后他们要离开的时候,还很舍不得的抱了抱我。
只是不经意的一点表扬和肯定,孩子就听到心里去了。可想而知,爷爷奶奶对她的那些贬抑之词,也一字不落的听到她心里去了吧。
有些时候,孩子可能做的很好,有些时候,孩子可能做的不够好。但如果你反复对她说,你不够好,你不够好,可能他就真的觉得自己不够好了。
你会发现,如果你一直说一个孩子邋遢,他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一直都很邋遢的人。如果你总说他磨蹭,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永远都改不了磨蹭的人。如果你说他小气,他可能真的就学会了吝啬。你说他骗人,他便学会了欺哄。你说他吹牛,他便学会了夸大其辞。你说他痴人说梦,他便真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你给他的评判,就像涂抹在一张复写纸上一般,转化成了他对自身的一种负面认知,并不断得到强化。
另一次,我陪大宝订正数学作业。有一道用尺连线的题目,被老师圈出来了。从大宝弯弯曲曲的线条看,就知道他没有用尺。我告诉他要用尺,然后我没有在旁边守着,让他做完拿给我看,结果拿过来,线还是弯弯曲曲的。我又重复了一遍题目的要求,这回我陪在他身边看着他做,结果他是用尺了,但笔根本没有贴上去,或者是刚划出来,尺就脱离了。所以,尺完全是做个样子而已。我擦掉让他重新划,结果他还是这样,划着划着,尺就成了摆设。我继续擦,让他继续划。如此反复几次,我的怒火已经腾腾腾的冒上来了。而他也是气鼓鼓的继续摆弄着他的尺,继续划着他那个弯弯曲曲的线条。
可是后来,我忽然明白了,原来是大宝不会用尺。
我一直觉得,而且不加思索就认定,这是他的学习态度问题。不端正,不认真,应付老师,敷衍了事,妈妈反复指出错误却依然不虚心接受。可是,看着大宝反复的擦反复的划,我一下子意识到,原来是因为小宝并没有学过如何用尺。
我们时常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样简单的东西孩子应该会做。如果做不好,就归结为态度问题。其实,孩子是在努力的想做好,却被我们冠以“不认真”的帽子。
还好我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好我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并没有为了要掩饰自己的错误和尴尬,气恼地吼他笨,连尺都不会用。如果我那样做了,很可能孩子真的觉得自己笨得连用尺都学不来,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再认真努力的学了。
所以,不要轻易的下结论,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努力去做好。
经常得到赞美的孩子,一定能越做越好,总是被否定的孩子,则一定达不到他们本来能达到的那么好。我们可以不认可他们的结果,但一定不要否定他们的努力。
所以,多多的赞美孩子,让孩子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毕淑敏曾经说过:“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们的服从,可能掩饰着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们的忍让,可能埋藏着刻度的怨恨。他们的赞美,可能表里不一信口雌黄。”
我们对孩子的主观判断,无一不会映射到孩子的身上。我们时常能从孩子的粗鲁、急躁中,反观出自己的浮躁和粗暴。从孩子紧张、焦虑的眼神里,映衬出我们的功利,短视和急于求成。与其费尽心机不辞辛劳的去挖掘孩子的缺点,不如用赞美和赏识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让这些优点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每个孩子都会有缺点,但是有一种爱,是全纳的爱,那就是,从孩子的缺点开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