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吃年夜饭婆家娘家杂谈 |
分类: 想到就说/anna的闲来之笔 |
人的一生里总是在不断的抉择。婚姻里亦是如此。
老妈和老婆同时落水,先救谁?这需要抉择。小两口出门散步,碰见水果摊,是买苹果还是买香蕉?这需要抉择。过年了,是回娘家过还是回婆家过?这也需要抉择。
真有因为老婆要买香蕉和老公买了苹果,为这事儿闹离婚的。也有因为回娘家过年还是回婆家过年,意见不统一而嚷着要离婚的。可能,前者会遭来大部分人的斥责:感情如此经不起推敲,将婚姻当儿戏,实在是不成熟。而后者,却颇有一部分人为其中的辛酸和无奈产生感慨甚至共鸣:既然你如此不体谅我的父母,那这日子不过也罢。
或许,这为回谁家过年的事儿闹离婚,听起来的确比为买香蕉苹果闹离婚更加冠冕堂皇一些。但这事儿毕竟还有解,不至于像老妈老婆先救谁那道题这般让人纠结。
这解,就在于相互间的体谅和换位思考。
宝妈家兄妹三人,宝妈最小,所以逢年过年基本不用担心父母由谁陪的事儿。结婚后的这八年,宝妈都是在婆家过的。而且,爸妈家、公婆家,和我们自己家都在一个城市,都是半小时以内的车程,平时想去谁那一脚油门就到了,所以也就不会过于纠结一定要在大年夜这天全家团聚。
可能,说到这儿,很多独生子女会说,原来宝妈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同样为人子女的宝妈在这里还是很想说一句,我能真诚的理解作为子女过年想回家探望父母的殷殷之心,也能切实的体会父母们盼望孩子回家过年的切切之情。
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年味就渐渐的浓了起来。家家户户忙着办年货,炸果子,灌香肠,晒腊肉。到了大年夜的这天晚上,最最丰盛的菜式摆了满桌,不管男女老幼都要拿着酒杯,斟满了酒或是饮料,交杯换盏,恭贺新年。琳琅的糖果、火红的新衣、厚厚的压岁包、声声的爆竹响,这是童年里对年最深刻的记忆了。一整天里,父母都是既欢喜又忙碌的。每当到了八点钟孩子们端坐在电视机前看到春晚的开场,争先恐后向爸妈喊着:“开始啦!开始啦!”的时候,爸妈依旧在厨房里忙乎,一边回头应着:“就来了,就来了!”
一年一年的忙乎,孩子们也从满地乱跑的丫头小子一个个拉扯成了娉婷俊朗的姑娘小伙儿。一年一年的期盼,当年那背着书包上学堂的稚嫩学子,如今也一个个被盼成了挎起背囊行走他乡的有为青年。于是父母们便又开始期盼孩子们热热闹闹回家过年的那一天。等到厨房里收拾停当,依旧喊着“就来了,就来了!”和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们一同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一场红红火火的春晚。
这样的期盼何尝不也是父母对年最深刻的记忆呢?
那么,远离父母的儿女们商量着来吧,今年你家,明年我家。和父母同城的儿女们不妨辛苦点儿,赶完上半场接着赶下半场;再或者,把双方父母接到一起来,热热闹闹过个团圆年吧。今年,宝爸亦有心,在酒店定了两间套房,准备把爸妈和公婆都接来,一大家子聚在一块儿过个年。而结婚八年都不曾和父母一同吃年夜饭的宝妈,今年也终于可以重温儿时的温暖记忆,也终于可以让父母好好享受一次儿孙绕膝的团圆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