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一
(2018-05-16 21:18:36)
标签:
转载 |
分类: 考研之外 |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文一
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有才能的树被早早砍去,毫无用处的栎树得以长存。同韩愈之“牛溲马勃,败鼓之皮”,看似毫无用处的弃物实则别有一番大用途。世人皆知激流勇进大有作为,殊不知藏敛光芒的石头才是真正的珍珠宝玉。面对事物,应观其本质,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古有韩信,自小才气不凡,他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一人全任“王侯将相”,楚汉之时人赞他“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韩信可谓享尽荣华风光无限,却因其军事才能遭刘邦猜忌,最后被骗于长乐宫万剑穿心而死。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与其满腹才华不如简单生长,人活着,有时不必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殊不知多少才华横溢之人,因锋芒毕露而横遭世俗扼杀,多少满腹经纶之人,因追名逐利而被历史淹没。
有一棵栎树,树荫可以遮住几千头牛,树干需要一百个人才能将其环抱住,人们都惊叹不已。可路过的木匠去不屑一顾,说这棵树一无是处。夜晚栎树托梦给木匠说:“那些果树的果实熟了就被摘走,甚至连枝条都被砍了。正是他们的才能害了自己,假使我有用还能长这么大吗?”无用与有用并非绝对的,那何为“无用”?也许就是抽象的“让脚步暂停等待灵魂,以平和的心境迎合新境界”,或者说“回归生命本真色彩,掷弃浮华与喧嚣,落叶归根”。
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生活中,但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也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相比于那些钻营蝇头小利的人,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无用”之事,然而正是他们赢得了世界瞩目。三毛,才华横溢的奇女子,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投向撒哈拉粗狂的怀抱。她说:“只是追寻前世的一个梦而已。”正是这近乎疯狂无用的举动,让我们疲惫的灵魂有一个暂时的心灵家园。
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界上不是缺少有用的东西,而是缺少发现大用的慧眼。所谓垃圾,是放错地方的钻石。所谓无用,是愚人看不到的结果。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抛弃了冷静的理想主义,直奔功利的实用主义,他们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实际上毫无用处。事实上,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无用亦可为有用。
庄子与弟子同行,在树林里看见了一颗壮树。木匠却告诉他:“这是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时,为了寻找一种高效力的灯丝资料,做了一千两百次实验,都不得到满足的成果。一个愚蠢无知的人取笑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两百次,不要再做无用功了。”爱迪生反驳道,“我证实了一千两百种材料不合适做灯丝,这恰是一个很大的成绩。”
看似无用的实验却得到了有用的结论,还有谁敢说爱迪生是做的无用功呢?
物如此,人亦如此。在生活中,也需要寻找无用之用,回归生命的本真。
海子无用,他只痴念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于是他纯洁,不含杂质;纳兰无用,他只追寻于初见伊人时的情愫萌然,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李煜无用,目生重瞳,南唐后主,国家衰败,可他的词却凄美如流水。
世事变迁,我们不必追求速度和效率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相反的,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无用与有用,以无用成大用,才是明智之举。
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正如那棵巨大的栎树,因为无用而得以保存自己的生命,以至于活得长久,长得高大。生活中,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事物,须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李安,迄今已经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有谁知道,就是这位享誉国际的大导演,1984年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整整做了6年“家庭妇男”。一个大男人每天要琢磨上顿吃什么下顿吃什么,然后买菜择菜洗菜,既当改刀的又要当厨师……同时还要洗洗涮涮,照看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段经历在他人眼中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搞艺术创作的人,做家务活可以说是一大忌。但是相反,在这六年中,他对家庭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意识,这看似无用的六年让他有了《推手》和《喜宴》的蓝本,有了《饮食男女》中那些让人难忘的美食和围绕美食展开的情节,有了他把中美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到胶片上的艺术风格。
溯沿历史的河流,我们发现,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现发明,开始多被视为“无用”的东西。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孟德尔对于豌豆的研究,当时被埋没在尘埃中三十多年,当它被后人发现时,生物学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意思就是无用能创造大用。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安身立命”,放在这里,就是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
纵观古今中外,“有用”之物往往只是满足人们物质的产物,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东西。所以,请在学会生存的技能之后,让看似无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吧!
4.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木匠眼中,栎树是一棵无用之材,但正是因为栎树的无用,才使得它能够恣意生长千年。这“无用”到了栎树这反倒成了最大的用处。无用有用一说本就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无用,也就无所谓有用,同样,没有有用,也无所谓无用。有用无用,全在于个人的想法与做法,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一只鹿来到小河边饮水,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鹿对自己粗壮美丽的角非常满意,转而又觉得自己的腿太细,不好看。这时,一只狮子突然朝它扑来,鹿灵敏一跃,避开了狮子的攻击。可鹿转身逃跑时,鹿角挂在了树枝上,给了狮子可趁之机。看似无用瘦弱的腿,使得鹿得以逃过一劫;而表面上有用美丽的鹿角却导致鹿命丧黄泉。由此可见,无用即有用,有用也会无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
有用无用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谁又能说得清楚到底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亦有它的用处。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只是在实验室中小范围使用,被人嘲笑,说是“毫无用处”。法拉第反驳道:“刚出世的婴孩又有什么作用呢,可哪个伟大的人不是从婴孩成长起来的。”后来人们以电磁感应为基础发明了电动机,世界从此进入电气时代,这最初“毫无用处”的发现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在当时来说只是个理论,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可谁又能预料到,在多年后的今天,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居里夫人不也是从看似无用的矿渣中提取到了镭元素,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奖的吗?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有用无用。庄子曾说过:“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世上本就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所谓无用之物,只不过是你没发现它的有用之处罢了。
米洛的维纳斯,罗丹的思想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些艺术界的瑰宝可又有什么实际用处,可又有谁说它们无用呢?庄子的蝴蝶,陶渊明的桃花源,三毛的撒哈拉,史铁生的地坛,海子面朝大海的小屋,中华的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界璀璨的星火是人们一辈子也取不完的精神财富。中国的松竹梅,韩国的木槿花,日本的樱花魂,这些都是人民的信仰,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如此种种,在物质上“无用”的东西,却是精神上的无价之宝,又怎会无用?
从“无用之物”上发掘其有用之处,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做到物尽其用,这便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5.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一颗栎树生长于路边,粗壮而枝繁叶茂。路过的木匠却对它不屑一顾,认为它造不了船,做不了房,无甚用处。世人皆以为栎木既不名贵也不实用,殊不知这正是栎树得以保全性命的方式。栎木深谙一个道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人们往往忽视细节,追求速度却忘记稳固地基,认为那些靠点滴时间拼凑的细枝末节无关紧要。就像在学习中,许多人常会抱怨:“为什么我刷了那么多题,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他们平时的学习方式便可得到答案。他们往往只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提升。他们的确刷了许多题,却很少花时间反思总结自己犯过的错误。他们不在意“反思”这种只需要耗费一点时间便能完成的事,因为那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小节”,不过是“无用之功”,却不知道这“无用”往往比十道题目更加重要。
一次辉煌的成功,许多时候都是由无数个无用之功堆砌而成,只有经历过成百上千次无用的试验,才能积累经验值,爆发出最后的成功。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便是如此。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寻找合适的灯芯的材料。经过上万次的试验与上万次的失败,爱迪生的灯泡终于长久地亮起了柔和的光芒,从此点亮家家户户漆黑的夜。如果没有之前成千上万次“无用”的试验,哪里会有最后一次明亮的成功?无用之用便在于此了。
英文要求背诵的课外文章,语文要求批注的文言文,数学要求提高的计算能力,化学要求熟练背诵的元素周期表……这些都是常被学生们嗤之以鼻的“无用之功”。但正是这些“无用”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新知的学习与吸纳得以顺利进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话如此浅显易懂,却总难深入人心。而那些深谙此道的人,往往都走在了成功的路上。
简单而不起眼的工作,往往不可或缺。眼前微小而无用的事物,或许会比想象中更加重要,因为往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6.没有人是无用之才
在关于庄子的一则故事中:庄子看见一棵高大挺拔的树却无人砍伐,不由得心生好奇,向一位木匠请教。木将对这棵树不屑一顾,认为这棵树不中用,一事无成,才得以千年之寿。读完这则故事,我不同意木匠的观点。只因为树的功能不如其它的大就否定它,这种功利的思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失去机会。
清洁工是一群社会地位低,多半为老年人的弱势群体。大人带小孩上街时,经常会指着路边的清洁工说:“你不努力,长大后就会像他们一样。”可见很多家长对“清洁工”一职的不屑。然而在日本的东京羽田机场,一位普通的清洁工——新津春子却备受称赞。原来,她每天辛勤地工作,把机场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用放大镜检查她擦过的东西,都看不见一点瑕疵。于是,新津春子被评为日本“国宝级匠人”。他的故事让人吃惊——以为身份地位如此低的人也能也能获得此殊荣;她也给人鼓励:地位低不糟,只要有一颗上进的心,没有什么不可能!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史上也有一段趣闻。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抓进牢里等待处决。他的食客里有个做过小偷的,放他逃出牢里。但监狱的看管之严,如何避人耳目?好巧不巧,他又有一位善仿鸡鸣的食客。食客仿鸡鸣,监狱的看管听了都去睡觉,孟尝君因此平安无恙地出了监狱。做过小偷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学会鸡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若能用到正事上,“无用”也能变得有用。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中国初唐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除杨炯外其他人张扬不羁。最后王勃二十多岁就溺王勃二十多岁就溺亡,卢照邻投水,骆宾王反武则天生死未卜。而杨炯守好本分,做出贡献,最后卒于上任。按理说,主动外向的王骆卢应风生水起,而与世不争的“没用”的杨炯应没于众人,为何结局相反?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做事不张扬,管好分内的事,不仅保障人身安全,还能收获事业上的成功。
朽木尚可遮风挡雨,“小人”亦可功成名就。没有人是无用之才。只要有一个敬业的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宁静淡泊的态度,足矣成才矣。
7.“无用”实为“大用”
何谓有用?我问三毛,她说,追寻前世的梦;我问史铁生,他说坚守住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我问马丁·路德·金,他说用行动推翻根植于美国的种族歧视。何谓无用?我问李白,他说为五斗米折腰;我问王开岭,他说无字无句的唱了一路;我问拜伦,他说用物质和金钱衡量艺术的价值。
作为演员,陈道明没有去做有用的事——参加饭局,与人交流。他做的是,别人眼中的“无用之事”:读书、练字、弹琴、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冯小刚笑他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而陈道明却说“不做无为之事,而莫知无用之也”。然而正是别人眼中的无用之事,练就了陈道明从容的心境,让他即使在低谷期能依旧活的快乐,让他能更好的揣摩角色,为观众奉上一部部经典影视作品。
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因为他们眼中的有用是能否为他们带来眼前的实用,同样世俗所谓的“无用”也不一定真的没用,相反,那可能是在关键时刻起起大用的眼前无用。
千古年前的孔子,在春秋战国时的统治者面前,可谓集天下之无用于一身,因为纵使他满腹经纶,却有着与自己相悖的治国理论,这样的有用之才何用之有?然而,千百年后的今天,孔子却被尊为圣人,他的思想对我们的成长,树立人生的价值观起着大作用。如果千年前的统治者能够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孔子的理论,也许百姓也不会在战火中苦苦挣扎,也许统治者能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然而,如今,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急功近利的风气横行,人们用有用与无用区分事物,于是无数优秀文化被置之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低俗、恶趣的作品,让一具具空壳获得短暂的慰藉后,又重新陷入寂寞中。
如果人们能丢掉功利的眼镜,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此时的无用之事,谁又能断言,在人生的下个拐口,不会发挥大用。
周国平曾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世上本无绝对的有用与无用,事情的有用与无用,大多数取决于我们能否驱散慧眼前的功利的迷雾,发现无用的有用之处。
8.“无用”实为“大用”
有个木匠在路上看见了一棵树荫可以遮蔽几千头牛的大栎树。而木匠看都不看一眼,只说这棵栎树毫无作用,造船会沉,做棺材会腐烂,做器具不结实,没有一点用处。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李树正因为无用,所以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它虽没有像其它结实的木一样可以用来做器具,但假如这棵茂盛的栎树生长在炎热荒凉的沙漠,当路途疲惫的旅人看这带来的一大片醉人的荫凉,该是有多惊喜啊!木匠说栎树无用,是因为他拿自己对“有用”的价值准绳去度量这棵栎树。他认为的“有用”即被他人所用。这棵栎树说自己有无用之用,那是因为它超出了木匠所说的功用范围,以存命保身为用。
生活中,不存在无用的东西,缺少的是发现它用途的慧眼。世界上万事纷繁多样,而物的功能也是无尽的,我们不能用一己之见衡量天下万物,不能以一种之能局限天下之能。李白对唐朝的封建贵族和官吏来说是毫无政治价值的,这位才华横溢的“酒仙”对唐王朝是无用之徒,但他却推动盛唐诗歌走向繁荣,留个我们后人无数精神的食粮;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了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困潦倒,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文化史上散发了璀璨的光芒。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我们有时一味地去追求各种“物质化”的有用之物,当我们拒绝所谓的“无用”之物时,其实也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参加陪老人,帮助孤儿,捐助困难学生的各界默默无闻的爱心人士,旁人会说他们只是浪费金钱,精力去做对他们毫无利益价值的事。可实际上,正是社会上涌现出了这些有爱有德的人,才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正是一个民族之魂的所在。这难道不是“大用”吗?
看着历史的车轮拜访过的印记,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趋向繁荣的不都是那些“有用”之物。服务于世俗的有用之物往往只会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却容易使我们的精神境界空虚。所以,“无用”实为“大用”也,让我们好好品味这“无用”之“大用”吧!
9.无用即有用
栎树茂密遮天,可在木匠看来却毫无用处。可它当真无用吗?世上本无无用的东西,只是看你如何看待它。
“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自然要重视“有用”的东西,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讲“现实主义”,不讲“浪漫主义”,人还有精神上的诉求,需要空灵和超脱,正如那棵“无用”的大树。
生活在物质丰富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应当“多想些无用的价值”,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复旦一位教师表示,“有用”能让学生踏上社会后,吃饱肚子,获得经济独立。而社会发展,也非“有用”不能维持。他不忧虑学生无远大理想,倒担心他们过早地向往“无用”境界,忽视基本功。当今时代,未缺“无用”之思,实乏“有用”之才。
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惜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学生读书成才,自然不能忽视学习“有用”的东西,以便“踏上社会后,能吃饱肚子,获得经济独立”,乃至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人不同于动物,不是活着就是一切,不是只关心有助于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的“有用”东西。人是万物之灵,“生命本是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需要大量对“吃饱肚子”虽然“无用”,但却富有“意义”能充实灵魂的东西。人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那些能使精神升腾的东西,虽说对“吃饱肚子”无用,但却常常较“有用”的东西高贵。比如猪羊的肉可食,无疑是“有用”的东西,而龙凤是幻想的产物,对人的实际生活是“无用”的,可是,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无用”所以胜于“有用”,在于龙凤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吻合人们的精神企求。再如,梅有子也有花,梅子是水果,可食,而梅花则无实用,只能供人欣赏。可是,历来人们赞咏的,多是梅花,而非梅子。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名句,在对美的欣赏中,借物抒情,赞美了人应有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有力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梅诗,也就成了“无用之用”。年轻学子的成长。是生存技能的成长,更是良好精神的成长,是需要“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的。
同时,重视“无用”的价值,还在于要破破当前危害特大的急功近利心态。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应当“风光长宜放眼量”。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现发明,开始多被视为“无用”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大用”。当下,社会上迷漫着急躁浮躁之风,做什么事恨不得都能“一口吃成胖子”,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技教育界难于造就突出拔尖人才,遂有“钱学森之问”。解读这一“问”,自然会涉及多方面原因,不过,内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求“有用”,不容“无用”。要培养出突出的“有用”人才,需要宁静致远,潜心研究,“无用而大用”。时下所以缺少“有用之才”,并非“无用”之思太多,相反,而是“无用”之思太少。基于此,我以为,提出“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是有积极意义的。
更何况这些思考,当真无用吗。诸葛亮在南阳的田中耕耘,世人认为这是埋没了人才,但也正因为他耕耘时的思考,或是感想,他才能让刘备发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感慨。
就像这栎树,或许看似的确无用,但如此一颗苍天大树该引出诗人们多少名句,又或是挡住了多少次风沙,遮避了多少次风雨!这看似的无用背后有着多大的用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