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区历史遗迹

标签:
沈北新区马牙山奇碑挹娄县懿路遗址辽代双州城遗址文化旅游 |
分类: 家乡沈北新区 |
沈北新区历史遗迹
我的家乡系列第36
七星山附近辽代双州城遗址
马牙山上一奇碑
沈北清水经济区紧邻棋盘山风景区、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丰富的山、河、湖、林资源以及富于变化的地貌特征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清水经济区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山水相依的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家园;充分发挥森林植被、林果和矿泉优势——建设长寿家园;深入挖掘文化特色,适度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休闲乐园。
经济区交通便捷。沈哈高速公路贯穿经济区全境,并设有两个出口;有102国道、沈阎线连接沈铁两市;省道107、物流大道横贯东西,连接副城和母城;经济区南距市区10公里,北距铁岭市区25公里,东距抚顺35公里,便于人流、物流往来。
自然资源优势显明。清水经济区地处“两湖三山四河”之中,山水相依,风景怡人,森林植被覆盖率达35%。
人文上的优势。清水经济区历史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怪坡附近古渤海国(金挹娄县址)懿路遗址、卧龙禅寺、马牙山奇碑等,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化;“霞妹奔哥”等民间故事,演绎了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在怪坡西北面有一道小山冈,名叫马牙山。山南坡有一块以龟趺为底座的七眼透龙碑。据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为户部尚书所赐立的。这座石碑高300厘米、宽87厘米。碑文历经风雨侵蚀,只有少数字迹尚依稀可见。碑的正面为满文,背面为汉文。碑额上刻有“世代恩荣”四个大字,碑文有“大清乾隆戊寅年丁己月乙丑日。盛京口蓝。
据说从前有两块石碑并肩而立,其中一块不知何年何月不翼而飞(其碑基砖石仍在岗上)。现存的一块为市级保护文物。其所以称之为奇碑,奇就奇在此碑竟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岗顶,下移100多米。
对于这一奇碑,民间流传着许多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相传,二百多年前,在帽山脚下有一富豪人家,姓马。马家的前几辈先人,曾在北京城做过高官,当过户部尚书。
马老爷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他有两个儿子,书念的特别好。马老爷为了使后人兴旺、官运亨通,决定选块风水好的地方,做为家坟地。有钱人家找个风水先生还不容易,可一连请了十多位,也没选中好地。一晃二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一天早晨,忽然有个老风水先生,不请自到。只见这人银须白发,脸色红润,二目炯炯有神,言谈时,学识深奥,马老爷喜出望外。老风水先生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查遍了周围几十里远近的山山水水,最后还是在帽山附近选中了一块风水宝地——马牙山。只见马牙山东依群山,背靠月牙湖,头伸向平原,颇有青龙出水飞向中原之势。马老爷来到马牙山一看,果然是条龙脉,乐得拜天谢地,命家人捧出黄金重赏老先生。这时只见老先生,手拈胡须,面有难色,过了好半天才说:“在此地帮你建成阴宅,保你家辈辈做官、飞黄腾达,并不难,但是,只怕我泄露天机,不知会触犯哪路神仙。如果是这样,少说几日,多则一年,我的双目就会失明。我要真的瞎了,你得答应我几个条件:一天每日三餐,同老爷吃一样的饭菜;二要住在高门大院;三要有人伺候我”。马老爷一听,这有何难,满口答应了,高先生对马牙山有仔细查看了一番,然后从袍中取出罗盘,定了方位,又画了幅地形图。
地选好后,马老爷自带领人马,从老坟把先人的遗骨运来重新安葬,同时把移来的两座石碑,也照原样立在了马牙山上。
从那以后,马老爷真的对老先生恭恭敬敬,顿饭成席。不多日子,老先生的眼睛就瞎了。没过二年,马家的两位少爷赴京科考,果然都金榜题名,在朝中做了官。
好景不长,马老爷下世后,风水先生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原先吃粳米、白面,穿绫罗绸缎,后来顿顿吃些残汤剩饭。瞎老头子,谁瞅都不顺眼。管家的就叫他去菜园子里看鸡。瞎老头整天坐在菜园边上吓唬鸡,嗓子眼喊得直冒烟儿。老先生愁眉不展,身体一天比一天瘦弱。
也不知过了几年,有一天从关从关里又来了个年轻的风水先生,正好老先生坐在菜园子上,年轻人走到近前仔细一看,赶紧跪下叫师傅。问师傅的眼睛怎么瞎了?老风水先生一听是徒儿来了,赶紧把他叫到没人的地方,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徒弟一听,气得火冒三丈,要去找马家讲理。老先生赶紧拽住他,告诉他马家现在财大势大,咱们治不了人家。徒弟又问有没有办法破他的风水,让师傅的双目复明。老先生贴着土地耳边说:“你要用计策,在他家坟地两边个挖一条沟,沟里准冒出一眼泉水。等到七月十五的晚上,你把泉水中的一对龙虾取出,掐断把它的浆抹在我的眼睛上,就能使我双目复明。这样做,马家的财运也就完了。
第二天,徒弟穿袍戴帽,手捧罗盘,来到了马家坟地。他从坟地自北往南量了一百步,又自西往东量了一百步,然后就围着坟地转悠。看坟人见了觉得奇怪,就问,徒弟只是摇摇不语。老马家人当家的听说这件怪事,急忙赶来询问,徒弟故做神秘地说:“这块墓地的风水要破,后人要遭殃。昨晚,我夜观天象,突然发现一颗贼星(流星)落到这方”。说完,他就领着马少当家的在坟地里转悠。不多时,果然发现祖坟侧面有一小洞,从洞中挖出一支生锈的箭头——原来,这是年轻风水先生事先插进去的。马少当家一看,信以为真。为了“ 保住”龙脉的风水,就在坟地两侧挖了两条三尺多深的沟。
到了七月十五的夜里,师徒二人悄悄来到马家坟地,从泉水中捞出了龙虾。徒弟掐断了这对龙虾,把浆搽在师傅的眼睛上,师傅的双目顿时亮了起来。然后,二人便悄然离去。从那以后,老马家在京城做官的,因贪赃枉法,被贬为庶民,家产也渐渐败落了。坟地里那两方石碑,也因有灵性的鬼趺憎恨马家后人忘恩负义,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驮着石碑走了。有一块石碑落到了本溪附近的凤凰山上;另一座石碑,因起步晚了,只走了三十多丈远,便鸡鸣天亮了。第二天,马家叫石匠凿瞎了龟趺双眼,因此,这块石碑仍伫立至今。
为了便于专家研究及供游人观赏,现在这座七眼透龙石碑,已又马牙山移到了怪坡仙境的西端。但这一奇碑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
怪坡附近古渤海国(金挹娄县址)懿路遗址
挹娄县,《金史·地理志》:“挹娄,辽旧兴州兴中军常安县,辽尝置定理府刺史于此,本挹娄故地。大定二十九年章宗更名。有范河、清河。”按:挹娄县名,乃金人误以渤海之挹娄故地在此,以之名县。兴中军,《辽史·地理志》和《百官志》均作“中兴军”,未知孰是。常安县,见于《金史·世宗纪》大定元年(1161年)八月,却不见于《辽史·地理志》东京道兴州条。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改常安县为挹娄县,今沈阳北之懿路应是金挹娄县址之所在。
七星山附近辽代双州城遗址
沈北新区石佛寺乡七星山东南面,盘踞着饱经历史沧桑的辽代双州城遗址。这是在辽金时期几座城址遗存中,惟一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址遗存。
辽代双州城与七星山西北对峙,站在城墙上,可遥见七星山顶残存的辽塔。目前,辽代双州城遗址城墙尚存,可辨当年的雄姿。辽代双州城址呈长方形,城墙东西长370米、南北宽190米,绝大部分高低连续,可见当年规模。城墙系夯土夯成,夯层为22厘米至24厘米不等,夯土层次分明。现存墙基厚度为6米左右,最高墙残存高度约为4米,最低处亦在两米以上。
东墙中部辟有一门,宽约15米;南墙中部利用门壁向外延伸的坡地,修起一段弧形土墙,为残存的“瓮城”;西墙接近南角处辟有一门,宽约14米,自北墙壁向外筑起半圆形的“瓮城”,环蔽西门,但此“瓮城”已遭破坏;西墙与北墙中段,均开有4米宽左右小门;城内中部偏南有两块明显高出原地表的台地,应为建筑遗址;城址四角有台址,但旧垒已无存。
考古专家在城内西南角等地段,发现了乳白釉、酱色釉瓷片,沟纹、绳纹砖等辽金遗物,以及红褐夹砂素面陶片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据七星山辽塔地宫出土石碑铭文记载,此塔为“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舍利塔”,由此可确认这座古城为“辽代双州城址”。考古专家介绍说,具有1000余年历史的辽代双州城,是当年镇守辽河渡口的城池,对研究辽金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珍贵的实物价值。同时,保护好这座难得的古城址,可以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
1985年2月13日,该城址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链接】双城县,《金史·地理志》:“双城,辽双州保安军也。皇统三年降为县,章宗时废。”《辽史·地理志》谓双州“本挹娄故地。渤海置安定郡,久废。沤里僧从太宗南征,以俘镇、定二州之民建城置州。察割弑逆,没入焉……统县一,双城县,本渤海安夷县地”。这里所说的渤海安定郡,不见于《新唐书·渤海传》。《元一统志》载:渤海定理府定、沈二州领县中,有安定、安夷二县,安定郡如非安定县之误,即为安边府与定理府之省文。但谓辽之双州,渤海于此置安定郡,双城县为渤海安夷县地,都不可信。据《辽史·地理志》所记,双州乃耶律察割(沤里僧乃察割之字,《辽史·耶律察割传》作“欧辛”)从辽太宗南征,以所俘镇、定二州之民所建的私人头下州城,因察割杀辽世宗而被没收。双州所领之双城县,当为双州被没收后所置。金熙宗皇统三十年废双州,存双城县,隶沈州。至金章宗时,双城县废。按:抚顺市古城子曾出土有金皇统四年(1144年)《沈州双城县令刘唐明堂碑记》,知金皇统四年双城县已隶沈州,证明《金史·地理志》皇统三年废双州的记载不误。双城县的地址,《盛京通志》谓相传在铁岭县城西南60里,其具体地点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