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为什么做研究?

标签:
一线教师做研究一线教师课题教育 |
分类: 教育科研理论 |
一线教师为什么做研究?
1、教育科研是促进一线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有人曾经研究过,许多诺贝尔获得者和一些著名科学家,他们最成功的年龄结构,一般是在37岁左右;而研究也表明,我们名教师、名校长成名的年龄相对就较晚些。这说明了教师这个行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教师经验的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特色、有成就的老师,需要从经验型教师阶段走向研究型教师阶段,然后才有可能步入最高的学者型教师阶段。今天我们在座的老师,说得不客气一点相当一批包括我自己,还停留在经验型阶段。那么该如何去突破它,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参与研究。
2、教育科研是提升一线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
我们当教师的,平常听到的、看到的、感触到的、思考过的问题有很多,几乎每天都有,这些都只能看作是体验,还谈不上经验。经验是把体验的东西理性化,进入理性思维,经过思考后把它条理化,整理组织好内部逻辑关系,这是从体验进入经验的过程,最后把这种经验的过程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当然这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大部头的学术观点。
每位教师都有支配自己教学的理念,这个理念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自己个性化的理念,总结得好,就上升为个性化理论。平常支配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往往不是听报告听来的,也不是教育学心理学书上的理论,更多的是教师自己的那一套实践体验,这套方法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那么如何把教师的体验变成比较科学的经验,再变成比较科学的个性化理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需要教师进行理性思维,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
3、教育科研是一线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重要环节
从经验型教学,上升到研究性教学这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转变,新课程改革已明确提出这个任务。学生学习要转变学习方式,除了接受性学习,还需要搞一些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同样也需要做一些研究,从经验教学逐渐转型到研究性教学,这个转折的过程需要教师来参与研究。教师只有真正地参与研究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改变原来感觉比较繁琐的、重复的、枯燥的现象,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也就自然提升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总之,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当代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这里,借用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一句话:教师参与课题科研研究,是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广大一线教师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二、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什么叫“研究”?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研究”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研”是指细磨,“究”是指仔细追求、追查。“研”是指把整块的东西磨碎,以便于观察、服用,用的是“分析”的方法;“究”是对事物的追根问底,以便了解事物的走向,它用的方法是“综合”。
课题研究通常要经过申报、立项,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短的一般是一年左右,长一点的可能就需要两年,更长的则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时间。研究周期长,对问题就有比较深入的追踪式的研究,往往研究的比较透。
教师进行课题科研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一)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课题的选择,我提出这么几个词,求真,求实,宜小。真,是指我们做的课题对我们教学真正有用,能帮助提高自己;实,要可行,要自己能做,不要搞了个老大的课题,结果做不了;“实”还指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不能开头申报了一个课题,拟定了一个计划,一年写一篇论文就算结题了,中间什么也没有。其实,只有从做过的实践中提升出来的东西,才是更有生命力的。“小”是指,课题开口要小,口子小才能挖得深,研究才能比较透。
(二)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题目一旦确定,就必须着手对课题研究的关键词、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通过上网查寻、查资料文献等方式进行认真界定,在此基础上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同时,举行课题研究的论证会,论证最好在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进行,至少也要在本学校的学科组内广泛研讨。通过研讨,畅谈方案,再次反思研究价值;听取意见,保证研究方向对头,内容全面;明确目标,统一课题研究思路;理清思路,确定具体操作步骤
(三)扎根教学实践?
近来,“草根化”研究是被广大一线教师比较认可的研究方式。“草根化”是一种比喻,表明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一种非专业化的,一种扎根于教育实践,落实到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当中,“为了教学”、“在教学中”和“通过教学”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同样,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要和教学融为一体,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展开,使教学推动研究,研究提高教学。也只有来源了实践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为此,
首先,要积累与思考,做有心人。——写科研日记
这很重要,是前提,是基础。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随时遇到许多问题,把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记下来,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内容、形式不拘一格。科研日记常用的有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三种形式:备忘录是最常见形式,就是通过的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而再现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场景,因此越早记录越好。?描述性记录包含教育事件的描述,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
其次,要合作研究。一线教师搞科研,切忌“孤军作战”,“孤胆侠客闯天下”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众人添柴火焰高”要组成研究小组,至少是学科内的研究小组,采用“病例先行”研究模式。在“病例先行”模式中,研究教师和其他教师互为病人与专家,以诊断研究者的“病例”为主。首先,教师带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来,向合作研究小组的其他教师陈述自己的问题,其他教师发表自己的解决方法,研究者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形成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带着方案走;一段时间的研究后,研究者带着行动的结果来,再向同事们汇报交流自己的研究,请同事们对自己的行动结果进行评议,集思广益后再带着更新的方案去实践,如此反复几次,原来的问题得以解决,新的研究问题又会生成。如此以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向深入。
第三,要读书学习。阅读是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修养水平,借鉴他人成败优劣的途径。我们要做一个课题,就要了解一下自己所做的课题,别人有没有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我可以借鉴他的哪些经验,理论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福建师大教科院副院长余文森教授说:“教师怎样做研究?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理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能的。理论的价值不单在于操作,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理念的提升。”
第四,写反思随笔。教学与反思相互促进的,因为经常写才会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高效,同时,写的过程是一个思想条理化的过程,是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
三、科研型教师什么样?
教师有“经验型”的,也有“科研型”的,两者的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经验型教师给学生的是知识和技巧;科研型教师给学生的是眼光和境界。
经验型教师常问的一句话是“你听明白了吗”;科研型教师常反思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这么想?”
经验型教师常为学生听懂且没有疑问而感欣慰;科研型教师时时为学生提不出问题而不安。
经验型教师处心积虑于积累和模仿,科研型教师在创新中感悟和发展。
经验型教师所做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的传递;科研型教师潜心于追求激励思考。
从平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路走来,时时处处留心路上的科研小花,观赏之、采撷之、播种之、你将收获教育事业春色满园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