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情况分析和教育对策的问题研究

标签: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情分析教育对策一线课题总结教育 |
分类: 德育工作研究 |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情况分析和教育对策的问题研究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1、自卑型;2、孤独型;3、孤独型;4、独尊型:5、逆反型。如何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首先应多种渠道协同。其次要促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三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第四要辅助以法规校规。
如何根据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进行家庭教育,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宜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策略:1、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2、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3、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4、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5、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以利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
一、课题的提出
我研究的课题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情况分析和教育对策的问题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来研究,和当前的社会现状是紧密相连的。当代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这样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然而在今天,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
本课题所涉及的“单亲家庭子女”是指父母双方因某些原因离异,随父母一方生活的孩子。“心理异常”是指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爱,往往会出现一些焦虑、叛逆的不良情绪,久而久之,这些不良情绪会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行为的失常,从而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本课题通过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的干涉下,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从而为他们打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们的人生。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情况进行了解。
只有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才可能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
我对我校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调查。以我校二年级的3个教学班级为研究对象,3个班共有学生141人,其中父母离异者21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4%。我们对这21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9人,占总数的41.9%;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5人,占24.3%:其余7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
归纳起来,表现不好的学生大都行为习惯不好,表现为不能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影响上课秩序,人际交往不融洽,甚至有暴力倾向等等。
据老师们反映,这21名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几类:
1、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
2、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3、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
4、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采用一帮一结对于。
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孩子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孩子残缺的爱,我在21个单亲孩子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孩子5人作帮辅对象,由老师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三)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
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充分的交流,我发现,如果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教育的有效性会有所提高:
1、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2、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3、教育过程中简单粗暴不可取
4、让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
5、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四、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在我与这些单亲孩子及他们的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中,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情况分析
根据与单亲家庭的多方接触交流,我把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情况分析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1、自卑型:2、孤独型;3、独尊型;4、逆反型。
自卑型
孤独型
事实上,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独尊型
逆反型
(二)相应的教育对策
针对他们这些特殊的心理特征,我会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应对:
1、学校教育策略
首先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其次要促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渺茫型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六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的教育,班主任可采用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功课,以提高成绩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渺茫的境地。
第三要创造活动的环境。教师要研究孤独型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行为的规律,对症医治,单亲学生一般地说,不能享受双亲家庭学生同样多的亲情,教师要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第二父母。绝对禁止恶言训斥,多做个别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校外活动中,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教师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第四要辅助以法规校规。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首先更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研究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班主任老师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会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法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成绩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建设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2、家庭教育策略
除此之外,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影响之大,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通常建议他们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策略:
(1)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或攻击性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而且很难制止。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胆怯、孤独、固执和不合群,重者会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理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孩子是无辜的,我们没有理由让他们感受不到幸福。这就要求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孩子不论在灿烂的阳光下,还是在急风暴雨里都能健康成长。
(2)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3)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稍大的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情一起参与决策等等。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4)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
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
(5)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以利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单亲家庭要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渴望。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下,我帮助的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待人接物的态度上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转变,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我班一名叫吴一凡的男孩。吴一凡同学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入学初期他的调皮在班上是出了名的。自从我与他结了“对于”后,我几乎每天都要和他聊上几句,有时还一起做游戏。他对老师、学校的抵触心理渐渐发生了变化。在学习上,我利用休息时间帮他辅导功课,不会的及时讲解给他听,他学得有进步,我就立刻表扬他,发给奖品,并在奶奶面前夸奖他。现在的吴一凡,已经是我们班的卫生小组长了,每到他打扫卫生,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教室被他收拾得特别干净。对老师、奶奶的态度比以前有礼貌多了,与同学的相处也融洽了。虽然学习成绩还有待提高,但这样的转变,让我、让他的家人和他自己都看到了希望,也让我对自己所做的努力感到万分欣慰。
五、总结与反思
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我所采用的一些措施,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是有正面积极影响的。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相互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那一度紧锁的心门有所松动,家长们在痛苦自责的背后更能够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也在真正意义上亲近了孩子,理解了孩子,从而帮助了孩子。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毕竟,心灵的伤害是难以愈合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是教给人把握幸福的能力。而这些曾经受到伤害的孩子,是否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理解幸福、把握幸福,我期待,却也有担忧。也许,个人的力量在一场拯救心灵的斗争中,显得太微弱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问题,大家一同出谋划策,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