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情景交融
在许多古典诗词中,有写景,又有抒情。情与景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有些风景诗,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实则蕴含着诗人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草堂的春色,茫茫的大江,一艘艘的船只,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又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去游园访友,园里没人,园门不开。一枝红杏露出墙外,显示了生机盎然的大好春光。满园春色扑面而来,诗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美好之景与喜悦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例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看来写的是池塘、春草、园柳、鸣禽,其实表现了诗人乍然看到这些初春新景时无比喜悦的心情。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看来写的是平旷的田野,生机盎然的麦苗,其实洋溢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至于李白的“闻道春还未相识,起傍寒梅访消息”(《早春寄王汉阳》),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杜审言的“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渡湘江》),以及秦观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等等,则干脆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感情和生命,借以表现诗人的愁苦或喜悦之情。所有这类诗句,情与景都是“妙合无垠”的。
情景交融的最大好处是赋予抽象的情感以形体,并再现大自然的美,从而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情和景在诗歌创作中不是平起平坐,而是有主有从的。就诗人感受外界景物来说,情属于内,物属于外,先观于外而后感于内,触景而生情。可以说是先外后内,先景后情,二者有先后之别,并无主从之分。但是就诗的艺术表现来说,却有主从之分,并无先后之别。景物描写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请看下面两首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
第一首诗题目里的“董大”,可能是指唐代著名音乐家董廷兰。诗的前两句是写景,写天气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吹,大雪纷飞,象征董大的处境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你的人多得很呢!这两句安慰话看着平常,其实表现了诗人同董大的深厚情谊。第二首诗题目里的“三闾大夫”指的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第二句“屈子怨何深”是全诗的主旨。第一句是兴兼比的手法,写屈原的怨的深长像沅江、湘江的流不尽的水一样,三、四两句写屈原的“怨”的声响像日暮秋风吹动萧萧枫林一样。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第一,景语可前可后,无一定之规;第二,写景的目的为的是抒情;第三,景语不论在前在后,均须服从抒情的需要。
要达到情景交融,至少需要两条:一是要触景生情;二是要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刘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更替,寒冷的天气使人不愉快,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客观景物的萌动,使人的心情受到感染。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诗文是抒发这种变化着的感情的。也就是说,作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感”从何来?来自生活。“情”如何生?“生”于“触景”。因此,要有“感”必须接触生活,要“生情”必须“触景”。否则,就会是无病呻吟,有景无情,主客观不能契合,情与景无法交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