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ophony(非母语写作)
(2022-04-12 10:01:00)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ophony
外音
外音是用非母语的语言(通常是创造性的)写作的实践。[1]虽然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但该术语相对较新:
2007年,Susan
Arndt、Dirk Naguschewski 和 Robert Stockhammer
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使用了德语的exophonie
。
一些外语作者可能
在其他情况下,语言是通过流放或移民获得的:“由于劳动力迁移,外音写作,即用第二语言写作文学的现象,在整个欧洲正在增加”。[3]
它是跨国文学的一种形式,尽管后者也包括跨越国家风格或文化界限而不用另一种语言写作的写作。“治外法权和外音确实是重要的概念,不仅对于比较文学,而且对于 21 世纪文学文本的地位问题来说也是如此”。[4]
它也与跨语言主义重叠,跨语言作家是为描述这一现象而创造的众多术语之一。英语中的相关概念包括跨文化主义/跨文化、轴向写作、后民族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而在德语中,Exophonie、Anders-Sprachigkeit、[5]
成为外音作家的动机可能是多方面的:发表政治声明(例如,田和田洋子试图“用她的母语(日语)和她习得的语言(德语)来创作外音……拆除……
“美丽的”日语的超民族主义概念”),[7]采用/避免特定语言的文体元素(“对于
Tawada
来说,一种语言的母语人士,其语法不分性别、格、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或单复数……每个西方单词、短语或成语都变成了一个难题“,[8]
一些外音作者也是翻译者,包括(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己的作品。相反,由于“通过文体创新对新语言陌生化”,外音作品的翻译可能会出现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