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语、中文、国文、国语、语文”的异同

(2016-09-01 11:46:58)
标签:

中语

中文

国语

国文

语文

分类: 语言学

周有光(2001)认为“中文没有‘中语’相配”[19],但是我们基于因特网语料库发现,有些韩国大学设有中语中文系,简称中文系(在我国,中文系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简称),设有中语中文学专业。如:

 

11. ……这个学部包括了中国通商学专业和中语中文学专业……

12. ……许成道,首尔大学中央图书馆馆长,中语中文学科教授……

13. ……崇实大学中语中文系教科书进来自己找……

 

两者搭配使用说明,“中语”指口头交际语,“中文”指书面文字。但是“中语”很少单独使用,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和Sketch Engine都未发现有效索引,说明“中语”对“中文”的黏着度很高。

 

“国文”和“国语”旧指中小学的语文课。现行“语文”作为一门课的含义是“语言和文字”,但也有人解释为“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等。对“语”的解释没有争议,歧义出在多义的“文”字。与其争论一字,不如另设一词。此外,“国文”还有“汉语汉文”的意思,不过是旧时用法。


参考文献:

 

[1] 周有光:《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序》,载《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版。

[2] 张拱贵、王维周:《普通话”,还是国语”?》,《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3] 安仪、郭英剑、赵云龙:《应该怎样称呼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 金丽莉:《官话•国语•普通话》,《咬文嚼字》1997年第4期。

[5] 马庆株:《有关语言文字的认识误区——创新思维构建和谐语文生活》,《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7(2)期。

[6] 郭熙:《现代华人社会中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的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 2007年第1期。

[7] 王东杰:《官话、国语、普通话:中国近代标准语的“正名”与政治》,《学术月刊》2014年第2期。

[8] 王东杰:《20世纪上半叶的国语标准论争》,《文化纵横》2015年第3期。

[9] 陆俭明:《关于建立“ 大华语” 概念的建议》,载《汉语教学学刊》 第1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 郭熙:《论“华语”》,《华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11] 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2] 李宇明:《汉语的层级变化》,《中国语文》2014年第6期。

[13] 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导论(2)》,复旦大学2009年版,第76页。

[14] 刁晏斌:《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调查》,《中国语文》2015年第3期。

[15] 刁晏斌:《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

[16] 汤志祥:《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2期。

[17] 郭良夫:《从“汉语”名称论汉语词汇史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18] 梁培炽:《华文教育勿迷失在“汉语热”中》,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4/05-14/6171104.shtml,2014.

[19] 周有光:《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群言》2001年第10期。

 

[20] 许国璋:《论语言和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