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曾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其实,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人用肖像和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有人以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有人以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有人以语言描写传达人物的精神世界,为什么老舍先生却如此推崇动作描写呢?这是因为,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方式。
描写人物的动作,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
一、选择典型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选择典型的动作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有一些典型动作甚至成了某种人物的标签,比如“排出”九文大钱,法庭上画圈画成瓜子模样,不用说明就能知道这个人物是谁。如果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刻画人物时能选择典型的动作来描写,一定能在人物的举手投足间使其个性闪闪发光。
[例1]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这是2008年江苏高分作文《好奇心》中的一段,“迈着碎碎的步子”就是十分精彩的动作描写。奶奶担心着爷爷,想走快一点,尽快看到爷爷的状况,但是她年纪大了,步子又迈不开,于是迈是“碎碎的步子”。这个典型动作,既写出了人物的年龄性别特征,又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二、描绘连续的动作具体地展示人物
如果说典型动作是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那么要想具体展示人物的活动,描写连续的动作则可以把人物的一连串活动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物更加栩栩如生。细致的描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在连续动作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
请看2009年广东作文《如此常识》中的一段:
[例2]走过刺绣店的门口,除了专家,所有人无视这家店继续向前走。但是专家这一核心人物的脚步倏地停下了。他凝视着不大的店门和里面昏暗的摆设,驻足良久,迈进了店门。老人正在专注地给一件精美却无人知晓的旗袍滚边,此时沉稳地慢慢抬起头,露出那张满是皱褶的、带着镶边眼镜的脸。没等大家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下一秒,专家的手和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专家严肃的神色里竟似闪着一丝泪光。
这一段中写了专家的连续动作,凝视、驻足、迈进;老人的连续动作,专注的滚边、慢慢的抬头;然后再写两人紧紧的握手,由分写到合写,动作连续,如同电影镜头。可见,如此具体的描写人物的连续动作,能使人物形象在动作描写中逐渐鲜活起来。
三、运用修辞手法使动作更形象生动。
人的动作行为是能够反映人的思想、性格和情感的,而要让你所描写的动作能表现思想、性格和情感,首先要使之形象生动,让人体会到其中蕴含了情感。那么最能使之形象生动的方法,莫过于在描写动作时配合使用相应的修辞方法了。动作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比拟等。请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个片断:
[例3]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小说先用典型动作“纵”与“扑”描绘出葛朗台抢夺女儿梳妆台的凶猛,可能作者感觉到,仅仅用这两个动词还不足以表现老葛朗台对金钱那种强烈的占有欲,于是紧跟着又用了一个比喻“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正是这个略带夸张的比喻,描写出这个年龄已经七十六岁的老头,面对金子竟然能做出超出他年龄极限的动作,这样的人内心深处对金钱有多么贪婪了。然后再以“掏”、“放”、“盯”、“摆”、“推”等一连串的动作来进一步强化。
四、把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结合起来
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可见言和行很能说明人物本质。所以要想写好、写活一个人,除了描绘他的动作之外,还应该描写他的语言,当然还有神态和心理等。这就是说,动作描写还应该与其他描写手法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描写手法,交叉使用,使之相辅相成。请看200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的一个片断:
[例4]考完语文,我走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了人群里的母亲。她正踮起脚尖,探出半个身子,向这边张望呢!我跑过去,轻声责备说:“妈,你怎么来了,咱家正在割麦子呢,忙都忙不过来!”母亲笑笑,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张鸡蛋饼,还有几个鸡蛋,塞给我说,“我送这个来给你吃,你最喜欢吃的了!天太热,没弄太多,怕坏,饿了吧!快吃。”
在这段描写中,一个慈爱的母亲形象是如何表现的呢?这里有动作,“踮起脚尖”、“探出半个身子”,“张望”,看到了,就“拿出”,还“塞”给我,但这些动作如果没有其他描写手法的配合,就显得很平常。但是文章中却与母亲的神态和语言紧密结合,这样一样,不但动作显得更生动,神态也显得更自然,语言也显得更亲切了。这就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