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符号之旅(第一部)
标签:
岭南广东海南广西广州文化人文遗产建筑摄影旅游粤剧戏曲民俗 |
分类: 行摄图文 |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闽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福建(含武夷山)、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摘自百度百科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在历史上一直是岭南地区的主流文化存在,以广州为核心的广东地区,则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
岭南文化的主体由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构成。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无不反映出岭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一格、多姿多彩的岭南地方特色。
一般的概括是:岭南文化的特质是开放、进取和实利重商。
从文化源流来说,岭南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南越的土著文化。在长期的升华、演变过程中,岭南文化逐渐吸取和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元素——包括东南亚和以欧洲为主的西方元素。岭南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开放吸收的典型过程,这些可以从广东各地那些中西合璧的老建筑中得到最直观的印证。
进取,是岭南文化的又一特质。自古以来,岭南由于处于五岭以南而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正因为如此,岭南人时常会超越“传统导向”而体现出可贵的进取精神。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抗英名将林则徐等等,他们都是一代岭南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实利重商,则是岭南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传统。广州仰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唐宋起便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商埠。明清以降,随着国外对茶叶、丝绸、瓷器等需求的大增,促成当地商品经济极大发展。不仅广州、佛山作为商埠声名远扬,“广东帮”商人也走南闯北,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南洋。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熏陶,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到了今天,岭南文化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开放的极端往往就是失去自我核心价值,导致本地主流文化被稀释、被覆盖;实利重商的极端往往就是陷入唯利是图、目光短浅、远离文化。这既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今天的现实。岭南文化如何战胜挑战、重塑价值、自我进化,实在关乎存亡。
建筑的人类文化的集中缩影。岭南建筑是构成广州独特街景的重要元素。其中,商业骑楼是广州老城区的主要建筑格局。“骑楼”是鸦片战争后输入的舶来品,由于它既可以遮阳避雨、又有很好的商业实用性,特别适合炎热潮湿多雨的岭南地区。根据建筑风格的不同,广州的商业骑楼可以分为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和中国传统式等几类。骑楼建筑主要集中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区。在繁华地段的骑楼通道里,熙熙攘攘的逛街人群映衬着红红火火的商铺,构成了广州独特的街景。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骑楼的数量和范围都在不断压缩。
http://s4/middle/611b9919h9a45999f70e3&690
(图一 摄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
岭南建筑在民居上的特色,主要由“西关大屋”来体现。典型的西关大屋有“三件宝”——青砖石脚三重门,即青砖墙加麻石墙脚构成外立面,“三重门”指最外一层由四折木板做成的“脚门”、中间一层由单数的十数根杯口粗的横木镶于两根竖板上做成的栅栏式“趟栊”、最里一层由厚重木板做成的大门。高大的正门通常用麻石装嵌。“三重门”的组合开闭既利于防盗、又利于通风采光。西关大屋的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向纵深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西关大屋主要分布在城西的荔湾区昌华、宝华、逢源、多宝等街道一带,当年多是由殷商富户和名门望族所建。
http://s16/middle/611b9919h9a45ac58754f&690
(图二 摄于广州市荔湾区耀华大街)
岭南建筑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便是“广式满洲窗”。所谓“满洲窗”,是指满族风格的窗户格式。传统正宗的满洲窗,原本是以规则或不规则图案的木条来加强窗纸后形成的木格子糊纸窗户。清朝满族南下广州后,这种建筑制式自然被引入,随后再与来自西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结合,就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以彩色玻璃和酸枝木格子为特征元素的“广式满洲窗”。它也是岭南文化开放、兼容的见证之一。
http://s2/middle/611b9919h9a45b2c34fb1&690
(图三 摄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有宗祠
位于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的“振威将军家庙”,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的私宅,相传借由慈禧太后令从国库拨款所建,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木雕、水磨青砖都是岭南建筑中的典型元素。位于番禺区大岭村的陈氏大宗祠,则展示出岭南民间祠堂从容、细腻的一面。
http://s7/middle/611b9919h9a45b6cf6996&690
(图四 摄于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
http://s4/middle/611b9919h9a45ba0db823&690
(图五 摄于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
http://s7/middle/611b9919h9a45bc6fa586&690
(图六 摄于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
http://s2/middle/611b9919h9a45be2e50e1&690
(图七 摄于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
http://s9/middle/611b9919h9a45c05036b8&690
(图八 摄于番禺区大岭村)
粤剧最早出现于明嘉靖年间,是融汇明朝以来流入岭南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三角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南方一大剧种,主要流行于两广、港澳台以及有广东华侨的海外诸地。近代以来著名的粤剧艺术家有徐若呆、望江南、陈冠卿、苏翁、罗家树、谭建、邝健廉(红线女)等。在有“粤剧的故乡”之称的佛山,群众基础至今依然十分深厚,公园里时常能看到一群群票友吟唱同乐的身影;广州西关的麻石路面老巷子里,更是常常飘出那岭南韵味浓郁的名伶唱腔,让人沉醉不已。
http://s11/middle/611b9919h9a45c32dfd9a&690
(图九 摄于佛山广东粤剧博物馆)
在丰富岭南文化方面,宗教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东吴、西晋、唐初、明末、清初传入广州。据官方公布,2007年在册的善男信女达30万人之众,开放的宗教场所计有66处,其中佛教六榕寺、道教三元宫、伊斯兰教怀圣寺、天主教圣心大教堂、基督教东山堂均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文化与广州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增添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广州人温和、包容的性情,兴许部分也来自宗教教化的促进吧?
http://s2/middle/611b9919h9a45c578f321&690
(图十 摄于广州市黄埔区南海神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