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戒台寺,天下第一坛
标签:
戒台寺始建于辽咸雍五年鼎盛于辽 |
分类: 云淡旅行 |
戒台寺所在的山上有很大的停车场,距离京城不远,开车半个多钟头就到了,也许是年三十了,敬香人不多,松柏葳蕤,树影斑驳,寺庙坐西朝东,看着巍峨庄重,红墙周围干净整洁,不见僧人。我和铁人慢慢走,仔细看着有关戒台寺介绍,多数的殿堂锁门了,只有选佛场有值日的僧人。
http://s4/mw690/001MfTZbzy70bGx6KL983&690唐代会昌年间,唐武宗喜好道教,佛寺基本上全部毁废,慧聚寺也因此而荒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200多年,一直到了辽代,慧聚寺才又复兴,并开始步入了辉煌时期。
http://s11/mw690/001MfTZbzy70bGx95i2ba&690朝代更迭,辽亡金兴,但戒台寺依然香火鼎盛,继续保持着律宗领袖的崇高地位。到了金熙宗时,悟敏因自己年老力衰,而将《御制戒本》传给了其同门师弟悟铢,继续弘扬律宗佛学。悟铢曾任燕京管内右街僧录,他继任戒台寺第四任住持坛主之后,金熙宗召见了他,赐其穿"紫袈裟",并赐其德号为"传菩萨戒文悟大师。"悟铢在戒台寺继续开坛演戒,弘扬佛法,在燕京佛教界威望极高,是当时著名的佛学大师,后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圆寂。
http://s6/mw690/001MfTZbzy70bGxdevjf5&690元代末年,由于战乱,声名显赫的戒台寺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几近荒废。
http://s11/mw690/001MfTZbzy70bGx1DWG5a&690正统五年,明英宗为戒台寺亲题寺额,将慧聚寺改名为"万寿禅寺"。英宗皇帝命知幻大师在戒台寺开坛演戒,并钦命无际、大方等10名高僧为传戒宗师。知幻大师开坛传戒,弘扬佛法。知幻大师被尊奉为明代戒台寺钦命住持,第一代开山大坛主。
http://s13/mw690/001MfTZbzy70bGAfyEs9c&690明代的戒台寺地位崇高,香火鼎盛,声名远振,规模庞大,是我国北方的一座重要寺院。 清代是戒台寺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清世祖康熙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曾多次来到这座千年古刹,进香礼佛,游玩留住。在此期间拨款重修殿宇,题写匾联,赏银赐物,撰文赋诗,这些对于保护寺院,繁盛香火,提高戒台寺的地位,吸引布施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巡视西山,在戒台寺驻辇,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戒台寺。在留住期间,康熙皇帝 进香礼佛,参禅悟道,观赏寺容,游山赏景。他深深地被这座宏刹巨寺优美的环境,宏伟的建筑,众多的古迹,悠久的历史所陶醉。
戒台寺所在的马鞍山一带盛产煤炭和石灰石,数百年来,附近的百姓采石烧灰,挖洞掘煤,已经威胁到了这座千年古刹的安全。康熙皇帝了解到了这种情况,为了保护戒台寺,亲笔撰写了《万寿戒坛碑记》,在碑文中明确写到,“顾近寺诸山为产煤所,居民规利,日事疏剧,念精舍之侧凿山采石,良非所宜,爰命釐定四止而禁之。”明令保护这座千年古刹,并镌刻成碑,立于山门殿前。康熙皇帝还为寺内的主要殿堂题写了匾联。例如为大雄宝殿题写了“般若无照”的横匾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舞风”的楹联,为戒坛大殿题写了“清戒”二字的横匾。
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来到戒台寺。乾隆十六年(1753 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戒台寺,写下了《初至戒台六韵》的诗篇。戒台寺因为建有全国最大的戒坛,所以一直被世人称为戒坛寺,而其正名“万寿禅寺”反而知者甚少,自乾隆皇帝写下了这首《初至戒台六韵》之后,金口玉言,等于给寺院赐了名,因而才有了戒台寺之称,并且一直延用至今。
乾隆二十九年,乾隆皇帝第二次来到戒台寺,特意为活动松题写了诗一首。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皇帝三游戒台寺,写下了《戏题活动松》二首。其一,“摇动旁枝老干随,山僧持以示人奇。 一声空谷千声应,借问神通孰所为”;其二,“老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
乾隆五十三年,7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第四次游览戒台寺,为寺内多处殿堂题写了匾联,其中为大雄殿题写的匾额是“莲界香林”,为千佛阁题写的匾额是“智光普照”,楹联是“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 为戒坛大殿题写的匾额是“树精进幢”,楹联是“遍洒醍醐成雨露,长留华藏閟山林”。
晚清时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恭亲王奕訢,因朝庭内部的权势倾轧,而从光绪十年(1884 年)开始,到戒台寺“养疾避难”,留住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奕訢出资整修了寺内的部分殿堂,着重改建了自己在寺内所住的北宫院,使之成为了一座环境优雅,景色秀美的“寺中花园”。奕訢将北宫院改名为“慧聚堂”,因院内广种牡丹花,所以人称“牡丹院”。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京城之中一片慌乱,很多与戒台寺结有善缘的人们都坚信,戒台寺的佛爷灵验,可以保佑他们躲过这次劫难,从而纷纷逃往戒台寺。当时的戒台寺几乎成为了一座避难所,前来避难的多达一千多人,其中包括恭亲王奕訢的次子载滢一家。
民国初年,戒台寺依然香火繁盛,几位北洋政府的大总统曾先后来到这里进香。第一位大总统袁世凯在来寺进香 时,为戒坛大殿题写了“选佛场”的匾额。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来戒台寺进香,他见到明宪宗和清世祖所立的关于保护戒台寺的两块敕谕碑后,认为自己身为大总统,等于是皇帝一般,从而进行效法,题写了《戒坛寺碑记》,碑文中明确写到“共和以来,据法为戒台寺丈量地界,禁止开挖采煤,保护戒台古刹不被破坏”的明令。
对戒台寺进行保护。这是最高统治者为戒台寺所立下的第三块保护碑,三个不同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明令保护同一座寺院,这在北京地区是极为罕见的,戒台寺独享此荣,可见其地位之尊。徐世昌碑现立在千佛阁遗址前左侧,蟠龙碑首,二龙戏珠金刚座,碑文四周环以龙纹,与右侧的恭亲王奕訢所立石碑形制完全相同,显然是将原有的一块旧碑字迹打磨平后,另刻上自己所撰碑文的。民国十二年,德成律师圆寂,黎元洪亲到戒台寺参加德成律师的葬礼,并且为其撰写了碑文,后铸铁成碑,以示永存。这是迄今为止,门头沟区境内所发现唯一的一块铁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除了达官显贵之外,在民国时期,不少的社会名流也与戒台寺结有善缘,例如京剧大师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人经常来此小住。(资料来源于互联网,感谢作者)
http://s11/mw690/001MfTZbzy70bGAmgtk6a&690
http://s7/mw690/001MfTZbzy70bGAe5rU26&690
http://s9/mw690/001MfTZbzy70bGDuPckc8&690
http://s12/mw690/001MfTZbzy70bGDCJvl0b&690
http://s13/mw690/001MfTZbzy70bGGRaDG3c&690
千佛阁宽21米,进深24米,为三重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其殿顶采用了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五大脊庑殿式”阁高三十米。阁正面的门额上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智光普照”的金字匾额,楹柱上有乾隆手书“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的楹联。在千佛阁的两侧为南北两座行宫,即南宫院和北宫院。南宫院曾是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来寺院期间居住的地方,北宫院是王公们住的地方。在千佛阁的前面左右两侧分离着两座高大的石碑,左侧的一座由民国初年的大总统徐世昌撰文,右侧的一座有清末恭亲王奕䜣撰文,著名的自在松和卧龙松也生长在这里。
http://s1/mw690/001MfTZbzy70bGJDdWo70&690
戒台寺幢的幢身部分是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或1368)建月泉新公禅师灵塔的塔身,与幢座不是同时代之物,但幢座从浮雕风格分析,应系辽代的经幢底座部分,解放后修建时组合在一起的。
戒台位于大殿正中,用大青石砌筑而成。平面呈正方形,通高3.25米。台分三层,下大上小。
http://s11/mw690/001MfTZbzy70bGOm0DU9a&690http://s13/mw690/001MfTZbzy70bGOaVU8cc&690
http://s14/mw690/001MfTZbzy70bGOhOlD1d&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