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在鲁山土门的传说之一
叶坪村的墨子百工寺
文/陈俊生
在河南省鲁山县土门乡南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孟良寨,山下有一个村庄,叫叶坪村。从孟良寨起源,有一条河,叫虎盘河。河水从叶坪村前穿过,经圪垯、构树庄汇入土门河。在叶坪村北四五里的地方,有几处久负盛名的地方,那就是上寺、下寺和墨子百工寺。这里青山如黛,群岭连绵,小河叮咚,流水潺潺。据说,此地就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墨学鼻祖墨子翟教书育人,培养百工的地方。
据传,墨子的老家原本居住在离此不远的尧山镇,先祖殷商贵族,周朝时做过大官,至春秋时逐渐衰落,到了墨子父母一代,已和这里世居的土著混为一体,过着日岀而做,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
好在墨子的父亲继承了祖上先进的遗传基因,不但头脑灵活,还有一手不错的木工手艺,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能工巧匠,因此,经常在周边乡村走动。
当时孔子创建儒学,很多诸侯国都以孔孟的《论语》和《孟子》为主要教学内容,传授孔孟之道。在此氛围下,社会上普遍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人们可以忍受贫穷,却受不了膝下无子的嘲笑。因而,墨子的父母也同千万个家庭一样,盼望着早添贵子。他们占卜打卦,求神福佑,盼了一年又一年,但夫人好肚子总也不见动静。
一次,墨公在叶坪村做木工活时,听人们说,叶坪北侧构树庄的后山上有一座女娲娘娘庙,很是灵验,于是携妻前往求子,也许是机缘巧合,回来后竟真的给怀上了。因此,后来人们称构树庄后山的女娲娘娘庙叫安子顶。
到了三十岁这年,有一次墨父在叶坪村一家住户家中做家俱,中午歇晌。刚朦胧入睡。梦见天降祥云,一只老虎从云端下来,见了墨父,立即盘卧河边,惊得他连忙坐起,方知是南坷一梦,墨父到河边察看,但见老虎盘卧的痕迹仍在,只是不见了老虎的踪影,后来,人们称此地叫虎盘河。
于是,墨父顺着虎印的指示,即时起程,赶回尧山老家,刚好赶上妻子临产,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墨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墨子。
墨子虽然出身于平民家庭,但是他的父母尝够了在水深火热中生活的苦头,他们对墨子寄于无限的期望,渴望他快快长大成才,既能使全家跳出苦海,也能拯救人民于乱世之中。幼年,他就被父亲送入私学读书。在学校,他不耻下问,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和礼仪知识,放学回家后,就帮助父母忙家务,学手工业技术,年轻时就成了当地的“小圣人”和“能工巧匠”。
成年以后,他学习更加刻苦勤奋,经常载着很多书出去周游列国,开阔视野。慢慢的,墨子发现,儒家提倡的礼乐,有很繁文缛节,比如厚葬久丧之类,过于的劳民伤财,别说平民百姓难于承受,即使当时的士大夫,也身心疲惫不堪,太缺少人性化。尤其是对孔子所说的,“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就是说儿女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死后,儿女也要守丧三年,以追念父母的恩情。不只是对父母要守丧,对国君、对妻子、对长子的死,都要守丧三年;此外自己的亲戚或者族人的死,都有长短不一的丧期,人们浪费在这上面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太多了,墨子认为,很不现实。就开始反对这些做法,后来干脆在家乡附近的叶坪村办起了学堂,招收弟子,完全从儒家脱离出来,自立门户独创墨学。
由于墨学没有儒学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以人为本,学以致用,比较接近现实。不但受到平民的拥护,就连当时的士大夫都大加赞扬。一时间,不但本地,就连各诸侯国都有很多人前来求学,一时间,鲁山至土门的古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
墨子不仅是个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个发明家、军事家、科学家。墨子是全能型人才。在教学中,不但向大家灌输墨家的哲学思想,治国理念,还结合实际,开办对国防、冶炼、铸造、陶艺、木工等技术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为推动社会繁荣、稳定和改善民生做岀了应有的贡献。后人以此,在墨子著书的地方建一墨子寺,后1641年秋被李自成大军焚毁,现在遗址叫上、下寺。在墨子讲学的地方建一墨子百工寺,至今香火不绝。
据传,康熙年间,天下初定,人们怀念先哲,曾一度想恢复重建墨子寺,但此时上、下寺已住上了不少人家,工作量太大,经人们协商,在孟良寨一侧的山顶上,另修一座百工祖师庙,因庙堂居高,人们又叫此处为祖师顶。
综观墨子一生,以一介平民,挤身世界论理学一流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
如果,历史是由思想的辩论来和人民来裁定的话,那么墨子的墨学理念必定远胜孔孟的儒学理论。
但历史没有如果,虽然汉代董仲舒根据统治阶级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墨学并没有就此退岀历史舞台,至今在我国的哲学思想史上,仍然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以上传说,只是根据乡间一些老年人对墨子的口口相述整理,文中观点可能以偏概全,望大家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