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锦棂
刘锦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23
  • 关注人气:1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闾山脚下北镇庙

(2017-09-08 10:50:44)
标签:

北镇庙

医巫闾山

北镇

广宁

古代建筑

分类: 走南闯北
单纯听名字似乎是个很土鳖的地方,毕竟不如什么北京庙,北都庙,北国庙气派,但若说这北镇庙的来头,可真不算小。

在《周官.春官宗伯》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令去乐。”意思是说:遇到有日食月食,四镇五岳地震,一些超自然现象,大灾难,诸侯死了这些情况,就不该让乐官奏乐了。这里提到了四镇五岳,认为只要这九座山发生了地震,对于国家来说是件非常大的事儿,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诸侯死亡。可见在周官成书的年代,中国人就已经有了镇岳的概念。周官成书,早则战国,晚则两汉,反正中国人形成镇岳概念应该是在先秦两汉之际,并且当时已经提出了四镇和五岳的说法。

《周官.夏官司马》一篇在叙述”职方“这个官职工作性质的时候则详细的介绍了四镇五岳分别是哪九座大山。按照这一段的描述,天下分为九州,职方相当于一个管理地图和数据的官员,要清楚的知道天下九州的地理方位,地质地貌和物产情况,当然也包括每一州的镇山。天下九州按照这一段的记载乃是扬州 荆州 豫州 青州 兖州 雍州 幽州 冀州 并州 。其中每一州都有一座镇山,这九座镇山和起来就是四镇五岳。至于为什么有的镇山叫镇山,有的镇山就叫岳山,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到了今天五岳几乎人人知道,但四镇知道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

医巫闾的名字最早大概就出现在这本书上,周官明确的说,东北那片地方叫幽州,而幽州的镇山,就是医巫闾。顺便说一句,周官是这本书的原名,经过后世儒生篡改,这本书现在通行的名字叫《周礼》被后来的儒生列入了儒家的九经,算是一本儒家经典,虽然很有可能孔子压根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

单纯听名字,我敢说医巫闾绝对不是汉语,注意,周官原文只说是医巫闾,没说医巫闾山,足见医巫闾这个音译里很可能已经包含了山的意思。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个词儿可能出自契丹语或者鲜卑语。但如果汉代之前成书的周官一书已经有了这个词,那想必这个词的来源可能是一个比鲜卑更加古老的东胡系民族。这也间接说明,当年这地方说汉语的人不多,原住民可能根本也不说汉语。可医巫闾最后还是被纳入华夏的山川崇拜体系之内。直到清代,地坛祭地祗的时候,医巫闾神广宁王还是附带祭祀的大神之一。

不知道什么原因,医巫闾没有被纳入五岳,而保留在四镇的行列中,因为幽州在九州的最北边,所以,医巫闾这座幽州镇山,也被叫做北镇山,北镇庙就是祭祀医巫闾山神,广宁王的神庙。广宁王当然是后代帝王不断加封医巫闾山神的结果,就好像孔子和关公后来都有一大长串的头衔,中国古代那些皇帝很无聊,动不动就喜欢给死人和一些自然景观封官。

这样看,北镇庙的规格是国家级的。其实从今天北镇庙的规模和等级看,也绝对是国家级的。山东不有个岱庙吗?辽宁就有个北镇庙。不过岱庙这名字给人的感觉好像特别特别的高端,北镇庙听起来土了吧唧的。

泰山一样,辽宁的医巫闾山也是山城合体。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山川祭祀都有这个特点,就是一定要在某座神山附近找一个城市,或者索性就建一个城市,在城市内部修建祭祀该神山的庙宇,最后山城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比如东岳泰山脚下泰安城,泰安城里有岱庙。嵩山脚下是登封城,城东有个中岳庙。同理,北镇医巫闾山山脚下也有个北镇城,明朝叫广宁城,城西有座北镇庙。与岱庙不同,北镇庙没建在城内,而建在由北镇城去往医巫闾山的途中一座小山丘上。所以北镇庙不会给人以那种城中宫阙的感觉,则更像一座真正的山神庙。天气好的时候,闾山就是北镇庙的背景,而站在北镇庙的高台上还能眺望广宁城,所以建议去北镇的驴友,要去就搞个山、城、庙两日游,要玩,就玩的彻底一点。

北镇庙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好像在隋代之前,医巫闾虽然有北镇之名,但始终没有大型祭祀神庙的记载,真正立庙可能还是在隋代之后,因为隋代之前,中央对于辽西地区的掌握或许还不是像后来隋唐那样牢靠。隋朝之后,历代修庙,修了塌塌了再修,就这么一顿折腾,今天的北镇庙号称明初修建,但看内部结构,基本都是清末的手笔,但这样就算不错了,毕竟其他三个镇山的庙都没了,有也是解放后建的,还不如咱这个有历史呢。

实际上北镇庙的价值和意义还不止于此,并不单纯是年代,还保留了很多中国古代宫禁建筑的一些布局。现在大家看的古建筑群以寺院、道观、园林、私宅为主,真正的宫殿建筑群只怕也就是故宫、曲阜孔庙、山东岱庙、历代帝王庙等少数几个地方。真正说看国家级的宫殿样式建筑群只怕也不多,布局完好的就更少,北镇庙我感觉就能算上一处,而且中路主要建筑的布局保留的基本算是完好。所以北镇庙的单体建筑或许平常建筑年代或许不算很古老,但要说规划布局,绝对算得上一处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单位。

闾山脚下北镇庙

上图为北镇庙大比例卫片,来源自然还是伟大是谷歌了。从图上清晰可见,整座庙建在一个小山包上,坐北朝南,除了中路建筑外,两边的建筑都被毁的差不多了,今天的北镇庙实际上只有鼎盛时期的一半,解放前老照片上的北镇庙还保存的颇为完整,今天被拆成这个奶奶德行,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幸运的是中路建筑还都健在,这也保证北镇庙能入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当然不是第七批。

从南到北,依次为,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寝殿。中路主要建筑布局规划保留的如此完整,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珍贵,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北镇庙因为是建在一座小丘陵上,所以从最外面的牌坊到最后的寝殿是逐级递增,这样能会给人造成一种朝圣的感觉。从最外面到最后面,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牌坊和山门。

这是宫殿的第一层,五楼石牌坊与三孔宫门形成一个小广场。因为是宫墙的大门,考虑到防盗防火的需要,所以要用砖石结构,只修成一道三孔宫门。现在要进这道门,要缴纳一笔过路费,算是拜见山神爷的红包。美其名曰门票

闾山脚下北镇庙

闾山脚下北镇庙
自然,山门和牌坊前是少不了要有石狮子的。

闾山脚下北镇庙
进了山门实际上还不算真正进去,山门后头则是通往第二单元的神马殿门,进入这个门才能进入下一个院子,真正进入神宫的内部,高度也提升了一层。这一层的大门因为已经算是宫殿群的一部分了,与外层宫墙不同,所以修成宫殿样式,但等级比较低。殿内有两匹解放后塑的泥马,说是准备给山神爷出巡时候用的。我想现在要是真考虑山神爷的出行,怎么地也得放辆汽车才合适吧。

闾山脚下北镇庙
神马殿后的院子就是北镇庙的第二单元,在这个院子里都是一些维持神庙运转的实用性建筑和一些低级的神祠。比如报时报信的钟鼓楼,神厨库,土地庙、真官庙、碑亭之类的建筑。但目前,除了两座钟鼓楼之外,余下的建筑全都毁了,只留下几十通历代修缮祭祀的古碑,向人们诉说北镇庙的过去。

闾山脚下北镇庙
非常不幸的是,我这次去的时候看到,鼓楼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焚了,在鼓楼周围满地都是焦炭,鼓楼虽然还没倒,但内部的架子基本都是焦炭状了,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失的火,真的是太太太可惜了。

闾山脚下北镇庙
钟楼还幸存。

闾山脚下北镇庙
神马殿后的大院子中央是一座高台,高台上就是神庙的核心主祭祀区。住祭祀区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由御香殿、正殿、更衣殿组成的前朝;由内香殿和寝殿组成的后寝。实际上如果熟悉中国古代宫禁建筑的人都会感觉到,大殿与所谓的更衣殿本身是一座工字殿,只不过中间连接的廊子不知道是当初压根就没有,还是后来改没了。但北镇庙却还能保留这种工字或者二字的格局已经算是非常宝贵了,毕竟这是一种明代之前宫禁主殿常用的布局方式,今天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还是这种布局。如果把正殿和更衣殿看作一座工字殿,那么前朝和后寝都各由两座建筑构成。都是香殿在前,主殿在后,所谓香殿应该就是类似于晋祠的那种献殿,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做法。虽然北镇庙号称明初修建,但如果从布局看,真的是有很多明代之前,宋元建筑的布局特点,非常的可贵。

闾山脚下北镇庙
宫阙重重。注意,高台两侧的台阶一边是两条,这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布局上的考虑。另外,大台基用的是一种很粗陋的做法,就是用条石垒砌而成,上面加了一圈的并不是做成须弥座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为了省钱还是依循唐宋古风。估计是为了省钱吧。

闾山脚下北镇庙
御香殿前的燎炉。燎炉对面还有一个石台,上面光秃秃的不知道是干啥用的,应该是被破坏过,但看样子不是燎炉。

闾山脚下北镇庙
正殿,这座大殿与御香殿之间的距离很短,如果不是用广角只能侧着拍。

闾山脚下北镇庙
目前各殿中原来的神像早就没了,所有神像都是改开之后新塑的,但正殿内壁这一圈却保留着了三面壁画。至于这壁画的内容,有些人说这是明太祖开国的32功臣。这纯粹是不经过大脑的胡说八道。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别说 不懂文物,连一点儿历史常识都没有。首先看壁画的年代,清代无疑,清朝人为什么要画明代开国功臣?这就相当于你今天不挂十大元帅的画像也就罢了,总不能把国军五大主力统帅的画像挂起来吧?另外明代开国功臣跟北镇庙有啥联系吗?最大的bug在于,你见过开过功臣长四条胳膊的吗?难道明代开国功臣里还有妖精?明英烈听烂了,也不知道谁长了四条胳膊。

至于这北镇庙正殿壁画画的是什么,我真不知道,有人猜测很可能是医巫闾山之神广宁王的手下部属,也只有神将才能长四条胳膊,但目前这个说法貌似也找不到什么证据。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广宁王周围画一圈明朝开国将领,你不觉得这个想法很怪异吗?


闾山脚下北镇庙
正殿后的更衣殿,规格非常低,几乎与正殿没法匹配。不知道是原先就这样,还是后来改造的结果。

闾山脚下北镇庙
内香殿

闾山脚下北镇庙
内香殿本来和寝殿独成一个院落与之前的御香殿和正殿分割开来,内香殿实际上是寝殿院落的大门。现在寝殿院墙已经都没了,只有墙基尚存,另外就是高台在中间分出东西两条台阶暗示着后人,这里曾经是一个院落的入口。


闾山脚下北镇庙
寝殿,注意寝殿门窗与正殿的差别。正殿只在尽间用槛墙,而寝殿则除了明间之外,全用槛墙。这就是办公与居住的差别。

闾山脚下北镇庙
寝殿侧面

闾山脚下北镇庙
北镇庙一个亮点就是古碑特别多,因为从元代加封闾山神威广宁王之后,历代朝廷都要以官方的身份进行祭祀,每祭祀一次都要立碑纪念,年头多了,北镇庙内的石碑也就多了,留到今天的从元朝到清朝,加起来能有五十多块。实际上你要是细心的话,都能看出来从元代到清代中国石碑装饰的演变过程。比如我就发现,越是古老的石碑,下面的王八越像真王八,越是后来的石碑,王八的头越像龙头。

闾山脚下北镇庙
元代圣旨碑,北镇庙里最古老的一桶石碑,

闾山脚下北镇庙
这个是典型的明代赑屃头,开始有了一些兽类的特点。

闾山脚下北镇庙
一般的祭祀碑都放在高台两侧,而在高台前面的这些大部分都是御碑,也就是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这些石碑分两类,一类是皇帝亲笔的祭文,这种碑的规格很高,一般有碑亭,但碑亭今天是都被毁了。一类则是御诗,也就是皇帝写的诗。不出意外的话,这些类似于到此一游的石碑,全是乾隆皇上的手笔。

闾山脚下北镇庙
御诗碑,写的是啥玩意我真不认识,书法我只认识印刷体和楷体。癸亥年应该是1743年。这一年33岁的乾隆皇帝去盛京祭祖,这应该就是他路过广宁的时候,参观北镇庙之后题的诗。

闾山脚下北镇庙
在北镇庙的一个角落里,散落着一堆的石头构件,这大概是从北镇各地收上来的文物,那里面什么都有,五花八门。在这一堆东西中,我惊讶的发现了这个玩意儿,当时这件东西已经被拆的七零八落,周围散落着这座石头影壁的各种零件。我想不明白,这么宝贝的东西怎么能像一堆垃圾一样被堆砌在这个小角落里。

闾山脚下北镇庙
这是大明鼎鼎的北海公园铁影壁,再看看北镇的那座的现状。。。。我现在真的明白了什么叫败家子。都是影壁墙,但同墙不同命。


闾山脚下北镇庙
站在北镇庙的高台上,只要你有望远镜,就能清楚的看到北镇城内的崇兴双塔,当然也能眺望闾山。我这镜头的倍数实在是不够,不然还能拍的更清楚点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