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上京南塔

(2016-08-16 09:18:05)
标签:

辽上京

南塔

巴林左旗

古代建筑

旅游

分类: 走南闯北
辽上京南塔
2011年11月末的一个下午,在宁城的火车 也就是天义火车站,本吊正在就着候车室的开水捧着饭盒吃方便面。冬日午后的阳光斜射进候车室,任何东西都被镀上一层的金光。从凌晨四点到现在,我基本就没在室内待过,一直在等车和参观辽中京遗址。今天的辽中京已经是自然村状态了。绝大部分城区已经被改造成了农田,农田上随处可见农民翻地翻出来的成堆的碎砖烂瓦,我甚至还能从地里捡到碎瓷片儿。乡间的自然“公路”上时不时的开过去一辆农用三轮,带起一阵黄土,只有远处残缺的黄土墙还能表明这里曾经是辽国最大的都城。到了最后我已经无暇感慨历史的兴亡和岁月的无情,因为坐车回到宁城县县城的时候,我已经又冻又饿,难受的要死。火车站里的这顿方便面,我吃的特别香,妈的,方便面从来没有这么好吃过。

吃完了热汤面,出了点汗,我算是缓过来了。接下来就是坐一辆老慢车,去这一片儿最大的城市:赤峰。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入内蒙古的土地,蒙古对于我这个自幼长在辽西的东北人来说即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周边很多蒙古自治县;说陌生,长这么大没见过说蒙古话的蒙古人。蒙古地区在我脑子里差不多都是那种地广人稀,野兽出没,黄沙遍地的地方。然而赤峰市的繁华彻底改变了我对蒙古地区的看法,其实赤峰市区比锦州市区还要大,还要繁华。至少赤峰的火车站一点也不比锦州的差。到了城市就算到了家,自小在城市生长起来的我简直就是如鱼得水。

在赤峰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坐大客前往林东县。

林东是巴林左旗的汉语名字。就如同赤峰是乌兰哈达的汉语名字一样。其实在接近辽宁的蒙古地区,很多地方都有汉语名字。这一带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在拿汉语当日常用语,至少在公共场合是这样。只不过我在赤峰博物馆真的遇到一家三口用蒙语交流的。

不到内蒙,真的不懂何为地广人稀。其实在宁城赤峰一带,还感觉不出内蒙和辽宁有啥区别,因为赤峰附近也是种地的,说白了这里即便是有蒙族,也是农耕经济的蒙族。但从赤峰到巴林左旗则是一路向北,越走越荒凉,刚开始还有点村子,后来干脆走了好久连个房子的影儿都看不见了。而且公路两边都是荒地,根本连庄稼地都看不着了。我当时就一个想法:汽车坏了该咋办呢?

大概过了翁牛特旗,公路两侧都是那种长满枯草的荒地,不算特别平坦,像是丘陵地带,天边才是连绵的高山,路过的河流大多已经结了冰茬儿。时不时的能看到放牛放羊的牧人,偶尔会看到道边有一两座孤零零的水泥房子,打着超市或者饭店的招牌,有些看上去已经倒闭很久了。这种枯燥乏味的景色看了不免叫人犯困,就这么着汽车开了两三个钟头,终于到了巴林右旗。巴林右旗在这片荒凉的塞外之地,显得那样的突兀和孤立。那么在一千多年前,这里的情况只能比现在更糟糕,契丹人居然就是靠这种条件一路打到了汴梁城下,最后还跟宋国建立了盟约。其实细想想也合理,因为反正这里也是啥都没有,索性就无牵无挂了。

本以为到了巴林右旗,很快就能到巴林左旗了。谁知道,巴林右旗到左旗的路程还有很远很远。这段在地图上看起来不算特别远的距离,在我的感觉中却非常的遥远,这大概跟地貌有关系。有时候人在楼群里走了好远也不感觉有多远,而在这里,时刻能看到天边,却总也到不了天的尽头,似乎就是走了特别远了。

终于在沉闷中,到了巴林左旗。巴林左旗的规模就是个县城的规模,其实巴林左旗的行政等级也就相当于汉地的一个县城。我之前对这种级别的城市是不会有特别感觉的,但此刻,我却像见到了亲人一样。应该说在城市里生存久了的人,对于没水没电没砖没瓦的地方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

我本来想先去参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博物馆,哪知道,我去的时候人家闭馆了。也不是装修还是怎么地,反正是闭馆了。这让我很扫兴,因为有大量发掘自契丹古墓的文物在里面放着,这种东西我在野外是根本不可能看的见的。真看见了,估计就是遇到团伙了。于是只好中途改变计划,去看上京南塔。

可是,南塔并不在城内,而是在上京老城遗址南面的一个山包上。我到左旗的时候已经中午了,真要是走过去,基本也就黑天了,毕竟当时已经是冬天了,北方白昼太短。无奈,我只能跟其他几个人拼了一辆车。这么奢侈的交通方式我一般是不用的。

司机当然知道这一带有座塔,但具体怎么去显然不太清楚,因为也没有多少人跟我们这种人一样,大老远的来就为了看一座塔。在同车乘客的瞎指挥和我的胡参谋下,司机七拐八拐的把我拉到了山脚下,停车停的还不是地方,害的我自己又走了一里多的土路。

辽上京南塔
南塔在一座小山包上,上山有一条很宽的土路,直通南塔的脚下。

辽上京南塔
其实上京南塔在辽塔中,体型算是中等的,不是特别大的那种,而且只有七级。但是这座塔我觉得,价值特别大。因为从形制上看,应该是从唐密檐到辽金密檐的中间过渡品种。从这座塔上可以推断出,辽国人是如何把唐密檐改造成后来的那种八角十三级密檐的。

辽上京南塔
从外形上看,上京南塔上收的幅度还是很大的,而且轮廓并不如后期的密檐塔美观得体。故此我认为,这应该就是初期的一种试验品种。

辽上京南塔
一层塔身的装饰可谓是花里胡哨,而且布局也很杂乱,但是,后期装饰图案中常见的,假门 棂窗 灵塔 神仙 佛爷 飞天 华盖这些要素都已经有了。这就说明,在初期,辽塔装饰的主题基本就定下了,后来只不过是如何组合 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这种图案布局并不是特别美观,非常杂乱。并且,图案与门窗并用,各占一半。也说不好,神佛图案是门窗的点缀,还是门窗是神佛的陪衬。这一切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改进。后来的辽金密檐塔,一般都是三个选择,要么是重点仿造木构,以门窗为主,有少量装饰性的神佛飞天浮雕(比如河北地区的大多数辽金密檐塔);要么是图案为主,大篇幅的渲染神佛世界,而把假门设立在非常靠下的位置,仅仅是意思一下(凤凰山辽塔)。还有升级的品种,就是把二者融合,门券中有圆雕佛像,门券两边是浮雕菩萨。装饰图案与门窗合二为一,门中有佛,佛外是门(广济寺辽塔)这三种辽金密檐塔的装饰搭配方案应该也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之后的一种结果。而在初期,不过就是把诸多元素生硬的拼凑在一起而已。

至于须弥座。我们知道,辽金密檐塔的一大看点就是极具创意 极具复杂的须弥座。但是我们在辽上京南塔上并没有看到有须弥座。我知道在整修之前,南塔损坏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也不知道是本来有须弥座给风化没了,还是根本就没有。但我感觉,即便是有,也是很简单的那种。

辽上京南塔
其实现在塔上的这些浮雕已经不是原物了,真品在上京博物馆里放着呢,可惜这次去的时候,博物馆关门了。

辽上京南塔

辽上京南塔
这里大家可以主意一下南塔的斗拱。我发现,南塔斗拱的做法,尤其是补间的做法很像河北阁院寺的做法。都是那种发育不良的补间。所以,我感觉,南塔的建造年代很可能就是在辽代早期,即公元十世纪左右。因此我就认为,辽上京南塔很可能就是八角密檐塔的开山之作。上京南塔的很多设计理念和装饰构思以及结构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应该就是后期几乎所有辽金密檐塔的蓝本和雏形。

辽上京南塔
南塔人物浮雕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而且是石雕的。说白了就是墙面上镶嵌一块石块。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现在的南塔上,很多地方只有凹槽,浮雕石块早就不知道哪去了。

辽上京南塔

辽上京南塔
灵塔。这类佛塔在唐代壁画中常见,

辽上京南塔

辽上京南塔

辽上京南塔


辽上京南塔
在南塔附近的山梁上,有这种人为堆砌的砖瓦堆。这应该都是附近农田,农民种地的时候从地里翻出来的。这一带肯定是存在过寺庙的,毕竟古代单独建立一座佛塔的情况很少,除非是墓塔。一般,佛塔都是寺庙的附属建筑物。


辽上京南塔

我去的时候已经入冬了,天气寒冷,南塔周围就没有什么人,有的只有这些孤独的牧羊人。从南塔所在的山包能清楚的看到巴林左旗县城。而辽上京遗址 已经是一片荒地了,淹没在层层的树林子后头,看也看不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