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天工开物》的失传
(2011-12-09 14:51:39)
标签:
天工开物失传文化 |
分类: 写点文章 |
《天工开物》这本书号称是中国古代的一本科技著作,学过高中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前几天听说了这么一个有趣的说法:天工开物在中国失传了,现在的本子翻译的日本版。
在网上查了查这种说法基本靠谱。准确的说直到今天《天工开物》原始的中文版中国国内还有,《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也有部分的收录,所以谈不上彻底的失传,只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这本书基本就没人知道了,用的人更少,虽然那个本子还在某些藏书大家手里头藏着,但基本就当个古玩一样把玩,没有实际的用途。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里头那些收录的内容基本没人引用。其实如果你有兴趣就会发现《四库全书》这套数的引用率是比较低的,编完了就在那当摆设,显示乾隆的政绩而没多大价值。
那么那么这个《天工开物》在中国濒临失传可在日本在欧洲啊传播的很广,以至于现在的版本都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人就开始瞎掰了。因为满洲皇帝搞的文字狱和文化高压!因为满清贵族对中国野蛮落后的统治!
我也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我也给出了我自己的答案。我只想说上面那个答案是比较胡扯的。
我本身不了解科技史,我也不研究科技史,但我比较喜欢建筑史,所以我在建筑史中得到了某些启示。这些启示似乎能回答,为什么《天工开物》会濒临失传。
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未央宫、大明宫、九成宫、应县的木塔、永乐时期的北京城、天坛的祈年殿,南京的大报恩寺塔,清代的圆明园,承德外八庙。这些已然消失或者任然挺立的建筑都证明了中国建筑曾经的的辉煌和伟大。可你知道吗?虽然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大规模的营造活动平均一二百年一次,古建精品层出不穷的古代中国。传到今天的专门讲建筑技术的书籍只有两本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余下的没了。其中《营造法式》还是民国时期发掘出来的,明清两代的工匠基本看不懂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唐代和明代在建筑史上是两个颇为重要的时期,但这两个朝代基本没有专门的建筑技术书籍传世。唐代和明代也没有官方修订的建筑指导手册。也就是说,在永乐年间二十万工匠营建北京城的时候,中国尚且没有一本广泛传播的建筑技术方面的书籍。当时宋代的《营造法式》基本已经没人看了,因为看了也没用,明初的建筑手法已经跟北宋末年的建筑手法有很大区别了。同时你也要注意一点,在中国古代工匠以文盲和半文盲居多,就算你给他一本《营造法式》他也未必全能看的懂。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工匠他们在做活的时候基本不依赖专门的技术书籍,技艺多是师徒相传、口耳相传。更有甚者有些绝活为了保密更是在小范围内传播,所谓穿男不传女就是这么来的。此外这个人群以半文盲、文盲为主体,他们的文化程度是极度有限的,能看懂文言文书籍的人极少。梁思成在研究古建筑的时候就发现,清代工匠不能完全看懂《营造法式》,而且很多工匠在做活时靠的也不是《工程做法则例》而是师父传给他的口诀和歌诀。《工程做法则例》这本书在清代影响范围极度有限,仅限于华北地区的官式建筑,而在南方和西北,工匠们根本不遵守这本书上的规定,建筑技术完全是上辈传下来的。事实上当时朝廷修订这本书使用范围只限定在官府皇家内部的营造活动。
咱们再返回来看《天工开物》宋应星花心血编了一本《天工开物》里面记载了各种技术有农业的、手工业的,还有建筑方面的。这本书在成书之初就注定不能在中国广泛传播。
首先,工匠中文盲半文盲很多,他们就算得到一本天工开物也未必看的懂。
其次,宋应星的这些技术本身不是他老人家发明的。不像瓦特,他改良了蒸汽机,别人不会,所以想用制造蒸汽机必须买他的专利。宋应星这些技术都是从工匠们那学来的,所以工匠们根本不会去在乎他编的书,因为那里头的东西都是他们教给宋应星的。
再次,中国古代的技艺传承基本是靠师徒之间。比如你想以裱糊为生。那你的第一步不是去买一本《裱糊制作大全》而是由父母领着去一个老裱糊将人那当学徒,跟着老裱糊匠做活,逐渐的学习和模仿师父的技能,从而长成为新一代裱糊匠。此外一般小徒弟都是几岁就开始跟着老师傅学徒,所以文化课上的很少(但凡你们家能供得起你念书上学,你的父母就不会让你当学徒了)基本没什么文化,所以他们平时看的戏文比书多,很多知识基本上是从说书先生和唱戏的那得来的。像宋应星写的这种书他们基本是不会看的。
最后,当时的出版业的发达程度与今天没法比。现在你的数不畅销一次还能印个一千来本在社会上流传,而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就算是畅销书的印数只怕也没有那么多,你要始终记住一点,直到解放,中国青壮年男子的识字率不到50%能看懂书的人在一个村里只怕也就那么几个人,佛则也不至于有代写书信这行了。
可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出版之初就面临着一个问题:能看懂的人用不着,能用上的人看不懂;士大夫觉得看了挺好玩但没啥用,读书人认为科举不考没啥用,工匠们觉得你这个我师父都教给我了所以也没啥用。这大概是《天工开物》濒失传的本质原因吧。也是中国古达很多科技文献失传的原因。
此外刚才为文章查资料的时候看了一个新闻,新闻说《天工开物》中大部分的技艺现在在中国还都能看见,但都濒临失传了,应该加强保护。可见虽然当年的《天工开物》没什么人看,但那里头的技艺似乎也没失传,很多甚至保留到了今天,可见此书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现在重视《天工开物》的人多是学历史的人,主要还是研究科技史和经济史的。所以以我看,《天工开物》的历史文献价值目前是第一位的。就算没他的书很多技术依然流传到了今天,至少建筑领域是这样的。可以说《天工开物》的重要性远没有教科书上宣传的那么大。
此外根据历史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这样的:实践——经验——技术——科学——技术——实践——再经验——再技术——再科学。
我们看宋应星的那套书里面的很多东西就是经验谈不上科学,顶多是门技术。况且宋应星只不过是对技术的总结罢了,而不是像瓦特那样是对技术的革新,更不像是爱迪生那样是对技术的创造。可以说宋应星与同时代的牛顿胡克等人的差距是很明显的。
其实说到中国古代科技现在中国加外也就两本比较出名,一本是沈括的《梦溪笔谈》一本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2000多年的文明史,就剩这么两本书传世,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传承的某些特点,即中国古代科技由于没有发展到科学理论的阶段,所以多是以技艺的方式在师徒之间传承。对文献的依赖是相当低的。 至于日本人,《天工开物》在日本风传说明的问题不是日本人多好学,而是当时日本国内的生产水平比较低下,很多在中国已经成熟的东西在那边还是新鲜事物。欧洲人更不用提了,他们当时的的出版制度和图书馆制度比中国先进,所以版本跟定比中国多。在中国明刻本很稀罕,但在欧洲16世纪出版的文献好像不是特别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