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辽宁义县奉国寺之建筑篇

标签:
奉国寺古代建筑 |
分类: 走南闯北 |
内山门,清代建的,外山门是89年代盖的假古董。
这张照片显着大殿不是很大,但你要知道照片中大殿底下的台基,也就是那个砖台子的高度是3米。
这是大殿的斗拱,用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双超双下昂。这基本上也是那个时代最高级的斗拱了。补间辅作于柱头辅作看上去很相似,这其实正是营造法式的一个特点。其实这座大殿的建成年代已经距离营造法式成书的年代很近。而法式中所记载的建造手段应该是在其书出版之前各种已然存在的方法的总结,所以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可以作为解读营造法式的一把金钥匙。
这张式大殿的柱基,据说这个纹样叫恵草纹,应该是辽代的原物。
大家可以通过上面这两幅照片看到大殿的门窗隔扇。我个人认为这种隔扇非常接近清代官式的做法,应该不是辽代原构,甚至不是梁思成30年代考察时的原貌,极有可能是解放后大修的结果。因为我在一本书里有幸看到了三十年代梁思成考察大佛寺时拍摄的两张照片,在一张照片中,斗拱的下面明显是有气窗的,但现在的大雄殿任何斗拱下面都没有气窗,这很说明问题。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从百度贴吧上找到的,据留言可知是1972年在大佛寺拍的。大家注意,照片后面那扇门的两边竟然是棂窗!根据后面那扇门的高度,作为背景的殿宇是大雄殿无疑。但现在整座大殿根本看不到棂窗的影子。这些情况都在说明解放后的几次大修中,修缮方严重破坏了大殿的原貌,甚至把一些原本具有显著明代之前特点的东西都给拆了。
此外,我在一本出版于1991年的宣传小册子上找到了这段话“其中前坎墙上明代画的十八罗汉壁画于一九八四年修缮时已全部揭取,恢复了原来的装修”这句话铁证如山的说明在1984年的这次大修中,修缮方竟然把大殿前面的明代砍墙尽数拆除,以至于上面的壁画都被揭取了下来,可见这次大修根本就是二次破坏。
我觉很多东西就因该尊重历史,修缮方的最初目的是想把大殿恢复到辽代的原貌,但我觉得这种尝试是相当拙劣的,是相当不尊重历史的。辽代的的东西已然消失了就让他消失好了,既然辽代的消失了,明代的东西就是历史,干嘛一定要拆毁呢?更何况,有关奉国寺大雄殿的历史文献本身就少得可怜。你怎么就知道辽代的时候那个地方就是门窗隔扇而不是一道坎墙呢?这种自作聪明的行为方式真是可笑之极。
这个书大雄殿的螭吻,像辽代的吧?什么叫像辽代的?根本就是从蓟县独乐寺抄袭来的。
这个就是大雄殿内部的构架了。庑殿推山本来就复杂,这个多达十一檩的推山简直就是复杂的有如高等数学了。以我目前这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我根本就看不明白,要是看明白了,清华大学就该请我去作叫兽了。但我还是看出了点门道——大殿使用了减柱法。这么大的殿堂竟然敢使用减柱法,确实够大胆。但这个方法基本上失败了,因为大殿内有一排后来清代立起来的柱子,把原来应该立而没立的柱子全都补上了。不然估计大殿早踏了。
大家看,前面那两根小柱子明显比后面那根大柱子要细,这两根带雀潜的小柱子就是后来补上的。在辽代刚建成的时候,这中间是不存在这两根柱子的,上面那一堆的东西完全靠底下那根大陀支撑着,看着就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