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能量棒真的适合孩子吗?

标签:
转载 |
分类: Everkid儿童户外 |
首先来看看能量棒的发展历史:能量棒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一名马拉松爱好者的妻子发明,最初的配方为简单将巧克力、油脂、糖、面粉、少量食盐熔化混合后制成的固体物,有着体积小、便携带、短时间补充能量特点。之后能量棒被广泛用于运动员、军事、户外人群中,成为上述人群快速补充体能的首选食品。
以某品牌为例,每块能量棒的规格为180克,其中每100克营养素含量如下:热量524大卡,碳水化合物52克,蛋白质3克,脂肪34克;通过计算得知每支能量棒热量超过900大卡,糖和脂肪含量分别占52%和34%。众所周知,糖、蛋白质、脂肪为三大营养素,一块能量棒能同时包含三大营养素,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发明,适用于多种极限情况下快速补充体能;但在日常生活中,能量棒带给我们的热量是不是太多了呢。
保守计算,把能量棒当做零食的人群,每次会进食2—3块,每天进食7—10块;那每天单从能量棒摄入的热量为8000大卡左右,虽然跟我们每天正常代谢的能量需求相比数值不算太高,但是我们对比食物能量表能折算出如下公式:
1块能量棒(180g)=100g黄油=130g熟猪油=200g油炸方便面=400g花卷=1800g红心白薯
通过公式可知,能量棒是一种高热量的食物,并且因为脂肪含量较高,食用过多会导致体脂含量增加,那其减肥的功效不攻自破,除非消费者能严格控制住自己的食欲,将能量棒完全代替正常的饮食。
接下来在讨论下能量棒是否适合孩子。脂肪在体内通过一定的酶催化,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等产物;中链和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通过分解、再合成后与载体蛋白和胆固醇等结合为乳糜微粒,通过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同时由于事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机理,脂肪在体内代谢的时间长,并且对于孩子来将其代谢周期更会延长,致使孩子总体的内环境持续呈现酸性,导致身体内环境紊乱,影响正常的酶合成,免疫力下降;更严重的是脂肪代谢速率慢,孩子会持续有饱胀感,影响一日三餐的正常进食,长期如此会导致摄入的营养素不均衡,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最后持一点怀疑的态度说下能量棒的原材料,如此低廉的价格能否保证其原材料的质量呢。尤其是脂肪,如果厂家使用人造的原材料,那其材料的本质即是反式脂肪酸,对于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就不必深作讨论了。
综上,能量棒的确有一定的优点,其能在市场上已经得到广大消费者以及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但是能量棒同猪肉(肥)、动物油等食物一样,有利有弊,如果不节制的食用,不管对儿童还是成人的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