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因为在餐桌上有不合礼节的举动,经常被家教严谨的姥姥敲打手背,身为满族镶黄旗的姥姥,在家中监督着全家人的餐桌礼数。虽然严格的礼节会让人感觉有点拘谨,但出得厅堂,哪能没有个规矩!
餐桌是一个考量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场所,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还小就可以忽视这一切,优雅与粗俗,往往就在一招一式间表露无疑。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用放纵自己来换去所谓的“自由”,更不能让孩子从小染上不拘小节的习惯,即便在自己家里可以放松一下,在公众场合却一定不可以做出让人侧目的举动来。
出门旅行,和形形色色的人在一个餐厅就餐,尤其是走出国门,你代表的就不是你个人,而是你的国家的形象了。这活说的似乎有点大,但别看没人知道我们是谁,人家可是知道我们是从哪个国家来的。
餐厅礼仪或者说是餐桌礼仪,是必须从小要教给孩子的。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在餐厅到处乱跑、在餐椅上爬上爬下、把餐具当玩具、把食品也当玩具、在餐厅大声喧哗、吃自助餐不懂得适量拿取食物……这些都是很失礼的行为。光靠在公共场合的呵斥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很多习惯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就慢慢积累的。佳佳有时候也会因为估计不好自己的肚量而取多了食品及饮料,一般情况下我会告诉她能放回去的东西(比如带包装的果酱、带皮水果)就要放回去,不能放回去的就要尽量吃掉喝掉,这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饮食方面,由于佳佳走过的地方比较多,我们都是鼓励她食用当地食品,而不会因为担心她吃不习惯当地食品而给她带很多零食或者榨菜什么的,那样的话就练不出一个“国际胃口”,从而会给自己的旅行带来不便。这次普吉岛之行,我们同行的还有两位的小朋友,她们的妈妈给孩子们带了大袋大袋的零食,一路上那个妈妈也给了佳佳很多零食,弄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佳佳倒也是来者不拒,但由于佳佳早已适应了各地不同风味的饮食,并没有因为零时而耽误正餐。
我觉得还是尽量让孩子多吃正餐少吃零食,且荤素搭配,才能避免摄入过多不必要的热量和垃圾能量,也能保持营养的均衡。家长的好意,往往延误了孩子适应能力的增长速度。同时尽量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不要遇到不喜欢的食品就当众大声说:“我不爱吃这个、哦,又是XX菜呀、不好吃……等等”,这是对厨师的一种尊重,也把对同桌客人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外旅行,早餐往往是自助餐。吃自助餐的时候,更要提醒孩子拿取适量的食品,不能太贪心,也不能在食品盘里翻来翻去地挑选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一旦盛到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就不要再放回公用食盘了。
有一天早餐时,我看到一位中国客人用自己的大塑料杯子到饮料机那里打饮料,然后带离餐厅。虽然我们提倡节俭,但自助餐厅的食品饮料,是不可以带出餐厅的。
佳佳很喜欢细嚼慢咽地品味美食,但小孩子吃东西往往比成人慢,就要给孩子一些富裕的时间,打点提前量。这次在普吉岛,佳佳同学每天早晨就会提前于我10分钟左右先去餐厅,这样她就能从容地享受自己的慢早餐了。
如果是跟很多人一起吃桌餐,就要提醒孩子不要无节制地拿取自己想要的食品而不顾及别人,有些每人一块的食品,除非别人放弃,不要多吃多占,要注意风度哦!少吃一块不会怎么样,但落个没出息的形象就不好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