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清新地凝重——观舞剧《玉树不会忘记》

标签:
转载 |
其实 这几年看了不少节目 精彩的比较鲜见 尤其是和“主旋律”沾边的 总还是脱离不了口号性质的作秀 尽管常常努力让自己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却还是少不了那份因为某些虚伪情绪作怪的如鲠在喉的不痛快 这次 去看纪念玉树地震一周年感恩舞剧《玉树不会忘记》的时候 多半还是贪恋去看藏族舞蹈 想象着必定轰轰烈烈 热热闹闹 大红大紫的。。。。
进得门来 发放节目介绍的姑娘 个个高挑秀丽 来 兜兜和佳佳赶紧着来张合影。。。(此处笑点:俩孩子姿势一样 表情一样
眼神也很相似呢)
PS 说明下:因为最近看节目都不让照相 所以昨天只带了个卡片机 高感效果甚差 变焦也不怎么样 所以 照片只能用来意会 不可言传。。。(其实就是自己手潮不承认)回来放电脑上一看 立刻泪奔
现在 开始夹叙夹议:
第一幕开始 奶奶带着小达哇篆刻玛尼石 这既点明了藏区宗教信仰的特点 又交代了舞剧的两个主角
作为一场反应地震和抗震救灾这么大场面的节目 只设置了两个主角 使得庞大的事件清晰化 简单化 不因为人物众多和人物关系复杂而凌乱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胆的设计
喇嘛的出现是必然的 说实话 每次在影视和音乐舞蹈节目中见到喇嘛
总是觉得压抑和可怕(估计和金庸小说有点关系)而这场设计中最有亮点的是 每个喇嘛在小达哇的转动下顺时针旋转 变成了转经筒
给本来显得沉重的形象增加了不少趣味。。。
而第二幕中 老阿妈在穿白色藏袍的“水精灵”的簇拥下的一段舞蹈 真是行云流水 舒缓而亲切
达哇和同学们嬉戏游乐 是整个舞剧中最欢快的一段舞蹈 舞蹈难度很大 观众席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而灾难也正好在这个时候发生 值得赞许的是 对于地震的描写 没有特意的去表现山崩地裂 江河呜咽 只是几秒钟黑暗的沉默 之后就转入到震后的情景
对于这样一个抗震救灾的题材来说 地震的惨状和人们的挣扎本来应该是重头戏 但是该舞剧的设计者 并没有去刻意营造那种绝望无助的情境 这看似不合常理的表述方式却恰恰是我最欣赏的一部分 不增加观者的不适 而用沉默的方式挖掘人性中最深处的悲哀和倔强 我不得不说 这不张扬的设计 绝对出自高手
喇嘛第二次出现了 震后为亡灵祈祷 画面充满悲哀 沉默的啜泣是不是比呼天喊地更让人肝胆欲碎呢?
小达哇在废墟中挣扎 这里 用人体展现石块和瓦砾 用软来表现硬 恰恰和第一幕中 用人体展现玛尼堆相呼应 真是绝佳的好创意
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 小达哇获救 和老阿妈再次重逢 场面感人至深
当时,我坐在第三排 能清楚地听到扮演老阿妈的女演员边跳边痛苦的呻吟的声音 你完全可以感受到 她是用整个身心在舞蹈 而此时的场景
亦能听到她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近似于哀号的感叹
小达哇获救了 但他看到伙伴们的书包 义无反顾地用力刨开石块 而在场的人们也被达哇感召着 奋力用手挖掘。。。此时 我相信
无论观众还是演员 全都湿润了眼睛。。。。
玉树献上洁白神圣的哈达。。。。
整个舞剧清新感人,其实重大题材即便不用呼天喊地的方式亦能表现出凝重和庄严来 从我看来 这清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故事主线明了人物设置简单 看起来不累
2 表现灾难采用“避实就虚”的方式 没给观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不适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3 用孩子作为主线 因为人们心里最柔软的 就是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和健康的孩子 从这点入手 事半功倍
4 音乐大气温和 即便是表现欢快舞蹈场景和抗险救灾场面的时候 也没有“急急风”似的铿锵 却又从心底发出感叹和泪水
综上所述 用清雅诠释凝重 就是我对这舞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