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地震孤儿”的思考

(2008-06-22 00:47:00)
标签:

杂谈

  灾难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了,媒体的热潮也已经开始消退,大家又开始了恢复正常的生活了,我还是很难从一些困惑的问题之中走出来,思考最多的是对这场全人类的灾难发生之后,“地震孤儿”今后的人生道路的问题。

由于个人的爱好和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大量的西部人,从州长、书记到普通百姓,与他们交往,与其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同时,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其中最多的是帮助那些孩子们解决生活和学习的问题。

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我个人资助的一个少数民族小孩。

我资助并和她保持联系10多年,目睹了她从一个8岁的小孩到一个两个孩子的母亲,期间,她的思想变化,行为的变化,以及由于我对她生活介入,对她造成的影响,是很难用几句话描述清楚的,这种联系,对我的人生造成的影响,我也很难描述。http://183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6/22/23/7/11b55ea3a28.jpg

http://183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6/22/23/7/11b55ea2d52.jpg

http://183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6/22/23/7/11b55e98d6f.jpg

 

我曾经以我能够资助她读书为自豪,我也曾经认为我是她的“恩人”。但是,当我资助了她几年之后,再次去看她时,我开始困惑了,她已经成为一个大姑娘了,她生活的小山村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我从她的眼神、她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发现了很多与这里的生活不和谐的东西、我认为陌生的东西,我已经给了她很多希望,给了她太多本来不属于她、不属于这个山村、不属于这片土地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对她未来的生活造成巨大的伤害,我根本就不是什么“救世主”,根本就无力“拯救”她一辈子,更给不了她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何况,所谓的“理想生活”根本就不存在,我自己都在苦苦挣扎与寻找,我能承担这份责任吗?当这些所谓的 “理想”破灭之后,她将如何面对未来的漫漫人生?可是在当时,我又如何能够将这些向一个10多岁的孩子解释清楚呢?

回到北京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决定除了继续支持她读书之外,减少与她的交往,以此来降低我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这对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对她可能更为痛苦,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对她可能更为有利。事实证明,我可能是对的。在她初中毕业之后,没有继续读高中,一年之后,她结婚了,嫁给了一个本村的小伙子。在她告别学校之后,我对她的物质支持随后停止了,我记得我当时对她说:她如果继续读书,我将继续资助她,一直到她上大学、读研究生都可以,但是一旦她离开学校,我的物质资助就将停止。

结婚之前,她多次来电话,请我出席她的婚礼,我没有去,只是寄去了一些钱,我不是不想去,是希望她能够彻底“断奶”,开始新生活。可能当时这个决定对她的伤害很大,但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又过了一年,当地的其他朋友告诉我,她已经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生活的很好。她终于回归了本来属于她的生活,我也终于摆脱了“困境”,摆脱了10年的时间里,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一个“怪圈”。在她的两个孩子3岁的时候,我也带着我2岁的女儿,去看望她,并在她自己的新家里过了一个春节。她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母亲,她的家庭也非常幸福,她的眼神里已经没有了陌生和困惑,多了坚定和希望,这正是我希望的,我们的地位也基本平等了,她不再是我资助的对象了,我们的关系已经变成了朋友关系,我们之间更多的是亲情,我们都成为了孩子的母亲,都在承担着下一带的希望与压力。

小村也开始有了很多变化,自来水已经入户了,县城到村里的路也修好了,她的孩子再也不用光着脚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挑水了,村里的路也在修,她自己家里也安装了电话,一切都在跟随着时代而变化。她也和她的丈夫在精心地计划与劳作,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未来。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资助的这个小孩,她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家庭的孩子,只是物质条件稍微差一些而已,我的介入对她的生活都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些是我开始资助她时根本无法预料到的。那么对于在这次自然灾害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如何帮助他们走向未来?是单纯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吗?是我们将他们异地安置就能解决的吗?那些出于善良的本意,希望领养这些孤儿的家庭,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是一种一辈子的责任,不是一时间的热情,当热情消退以后,更多的是责任与义务,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我们能兑现我们自己的承诺吗?当我们自己的生活压力都在与日俱增时、当我们自己都无暇东顾时,我们还会为我们当初是的选择与承诺付出时间和精力吗?更何况,当我们介入他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进行过换位思考吗?我们有没有站在这些孩子的角度考虑过,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有时候,善良和良好的动机与愿望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我这么说可能残酷了一些,但是,终归比将来让他们或者我们痛苦一辈子要好的多,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养一个宠物,我们还要不停地给它爱,给它关怀,何况,一个在不断长大的人,我们应该问问自己,除了物质上的帮助,我们能对他们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我觉得,这是最困难的,这才是我们应该做好准备的地方,这些才是那些“地震孤儿”长期需要帮助的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我们很难持续提供的。

如何解决,我们不应该为难于解决而不做,那是更错误的,我通过我这些年的实践,感觉可能有些方法是更恰当的,也是我们当下能够做到的。

其中之一就是,本着自愿,就近的原则,让那些在地震灾害之中失去孩子的家庭来领养这些孩子,然后,国家、政府或者社会慈善机构甚至有能力的个人对这些家庭提供物质、心理等层面的帮助,这可能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解决办法。

对于孩子,能够在基本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继续按他们原来的或者和原来生活近似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生活,对他们灾后创伤的恢复可能更有好处,对于在地震灾害中失去孩子的家庭,能够有一个孩子替代原来孩子的位置,而且这个孩子是和他们一样,在巨大的自然灾害之中幸存下来的,和他们有相同的经历,对于这些父母来说,接受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更何况,对于很多年纪比较大的、在灾难之中失去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并从小开始抚养,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我们的政府或者其他机构和个人,可以以适当的形式,介入这些家庭,比如,提供物质支持,心理援助等等,这可能是对各方都有利的一种选择。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选择。

灾难已经过去,救灾工作也进入了尾声,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我们起正视灾难过后遗留下的问题,需要我们的理性判断,需要专业的知识与经验,需要我们做好长期付出的思想贮备,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仅以此文,献给灾区的同胞,献给灾区的孩子们,献给所有关心地震灾害、关心灾后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重建的国内外朋友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