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大学生猝死“埋单”
前段时间,高校又有一例09级研究生在学校举行的篮球比赛中猝死,经校医院一个小时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自己上网搜索了一下高校大学生猝死的案例,不搜索不知道,原来近些年来各高校因为运动等原因而猝死的学生还真不少(详见附图)。关于猝死的界定,一些权威著作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尤其对于发生症状至死亡时间,究竟多长才能为猝死的分歧较大。目前,有定为1
h 内,亦有定为24 h
内。猝死即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大脑缺氧,随即呼吸功能消失。猝死的表现是突然昏迷、意识不清、脉搏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放大、面如死灰等。近期的报道中,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运动超负荷常常是主要诱发因素。自身疾病原因有肥厚型心肌病、感冒引起心肌炎的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等。温教授说,青壮年对自己的健康过于自信,出现胸痛也不在乎,是易引起猝死的原因。
那么究竟谁该为大学生猝死“埋单”,这个问题也曾在媒体当中引起过不小的争论。追究其原因,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抨击高校现在的体检制度,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的高校目前对高校学生的体检一般是大学四年进行两次:大一入学期间的体检和大四毕业时候的体检。可以想象如果有些学校的体检设施简单一些,程序化一些,如有人评论说“医生听诊器刚刚放到胸口就拿下来,怎能发现不正常”。现实中的确有此现象,曾有媒体报道,一些学校体检心脏听诊平均不到1
min
,就不难看出其马虎。体检的不认真导致异常病症的漏诊,使一些本来可以治疗和控制的疾病,错过时机。出现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如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怕麻烦,甚至模仿医师签字“交差”;有些害怕自己疾病(如乙肝)
检出后被同学知道等,而尽量避开体检。校医院、卫生科的工作质量是另一重要因素。而且,有些疾病是属于急性的,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患上,也许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已经身患重病,但是自己全然不知,自己还认为身体非常健康,进行剧烈的身体对抗比赛。所以,关键是要高校应该形成制度,定期组织大学生体检,而且要进行规范化管理。
但是,将大学生猝死的全部责任归咎于高校的体检制度也是很不合理的,毕竟,身体是自己的,不是学校的,所以还是得靠自己及时察觉,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正如一位教授所建议的那样,年轻人首先应注意运动前、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的胸闷、压迫感、极度疲劳等症状,如症状明显应及时中止运动,进行详细检查。其次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平时不运动,偶尔突然超负荷运动。另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少吃高脂食品和盐,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遵守体育锻炼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超负荷运动。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未能在现场实施争分夺秒地紧急抢救措施,使患者失去了最宝贵的抢救时机。大学生猝死的现场一般都是高校校园之内,在现场的主要人员都是学生,他们在突然发生的事件面前,
缺乏急救常识而束手无策, 不知所措, 使患者失去了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所以, 在高等院校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急救常识,
开展急救技能培训, 使他们树立自救意识, 并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技能和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
无论是对周围人群还是对自己都将大有好处。
附图,近些年高校大学生猝死案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