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奔驰募捐,别人的钱都是风吹来的?

文/龙敏飞
近日,有浙江绍兴网友联系记者,说在朋友圈看到一则募捐消息《好心人,感谢您帮一下我的白血病女儿》。消息是一个绍兴女子发的,希望能募捐30万元。他的很多朋友看到后,都在转发,并献出爱心。然而,添加求助女子的微信后,他发现她开奔驰、秀钻戒。
http://p2.pstatp.com/large/2540005298eba89d6c9开奔驰募捐,图片来源于网络
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互联网+慈善”的新模式,在慈善领域异军突起,成为一股崭新的力量。眼下,哪怕仅仅是一条微信、一条微博,都可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很可能就此挽救了一条生命、拯救了一个家庭。
也源于这样的现实利好,在我们的朋友圈中,不乏这样的求助者,也不乏有完美结局的案例。“动动手指不费事,点滴爱心汇成河”,“互联网+慈善”所带来的影响力,的确是变革性的。
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对于“个人公开募捐”而言,用好了,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若用错了地方,则可能是骗捐。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就在媒体上刊文提醒:“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给骗子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天堂!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他们只能在左邻右舍间骗几个人的钱;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骗千里万里之外几百万、几亿人的钱,不需要见面、也不需要支付成本就能骗到他们!”而从“知乎女神骗捐”到如今绍兴女子“开奔驰募捐”,都说明了一点:个人募捐虽好,但也不是没有漏洞。
因为个人公开募捐存在不少诈骗的案例,很多人便建议,严禁个人募捐,甚至有人称,这就是美国经验。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并没有考虑中国国情。
美国禁止个人募捐,是建立在完善的慈善体系之上的;而我国若禁止个人募捐,在慈善体系不甚完善的现状下,则可能导致很多求助者“等死”。既然慈善系统还无法“无死角”,那么就应该给“个人募捐”开个口子。这就是说,对于问题频出的个人募捐而言,需要的不是禁止,而是规范。
当个人募捐从源头上进行预防不现实后,那么就可以进行“事后的惩戒”。比如,着力完善个人的征信系统,让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时刻悬挂在每一个人的头上,让假借慈善名义、透支社会信用的不良之徒寸步难行。比如,完善“个人募捐”的信息透明度,任何的慈善行为,公开与透明都应是“标配”。再比如,加强对骗捐等行为的法律惩戒,形成必要的震慑力。
“个人募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倘若我们的社会保障足够完善、慈善体系“无死角”地覆盖,那么“个人募捐”便失去了其现实的土壤。而这样的状况,正是公众最期待的一种局面。
也就是说,类似“开奔驰募捐”一般的行为,也是对慈善事业不断完善的一种呼吁。只有社保与慈善事业覆盖的面积足够广,及时发现并帮助陷入困境、亟需帮助的个人,同时加强对诈骗的追责,有关个人募捐乱象的社会病才能得到彻底的治愈,因为这就是此消彼长的自然法则。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更多原创精彩评论敬请关注微信公号:maiwenbumaishen(☜长按可复制)或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