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击不良软件别把公众逼成科技达人

(2016-02-01 15:06:47)

    /龙敏飞

近日,工信部公布的电信服务质量通告显示,四季度对40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了技术检测,共发现不良软件41款,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无关应用软件等多种问题。(131日《春城晚报》)

智能手机用户,是一个庞大的人群。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这个数据如今肯定是“只增不减”。

用过智能手机的人肯定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下载的是一款软件,结果手机上一下子冒出好几款软件;明明自己最近没怎么用流量,也没怎么通话发短信,但话费不知不觉中就少了一大截……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一些无良软件,对于这样的软件,公众肯定是“人人喊打”的,因为这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权益。

面对无良软件,因为技术上的无力,公众往往束手无策,因为他们不知道哪款软件是无良软件,哪款软件又不是无良软件。

如今,工信部发布通告称,抽查发现不良软件41款,这是很好很专业的友情提示。仅仅是抽查而言,就有这么多无良软件,现实中还有多少类似软件,答案想想都让人感到害怕。从工信部曝光的名单不难发现,不良软件的制造者,并不仅仅是小公司小企业,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大公司。这样的现实,更加剧了公众对此的识别难度。

如今,这41款不良软件被工信部曝光,公众可以以此进行对照,卸载了事。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必须拷问的现实是:为何会有这么多无良软件?

答案不言而喻:一方面,自然是一些企业没有流淌着道德血液,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完全无视用户利益;另一方面,则是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处罚。在同样的语境下,公众即便卸载了无良软件,那这些软件就不会变着戏码、换个马甲卷土重来吗?

也就是说,若想真正解决无良软件的问题,若想真正让公众安全地使用智能手机,仅仅依靠工信部的曝光,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一则,生产无良软件的企业,不能就此逍遥法外,既然无良软件是他们生产出来的,那么对其进行有震慑力的处罚,应该是最基本的配套措施;二则,无良软件只要“出生”,就意味着必然会有用户利益受损,那对无良企业最好的惩戒办法,便是“防范于未然”,只有加强监管,从源头上制止无良软件的诞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用户权益受损的事情。

“天下无不良软件”是公众的朴素期待,这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与作为。就眼下而言,唯一的期待是:打击不良软件,别把公众逼成科技达人。

也就是说,打击不良软件,不能仅仅靠工信部提醒、靠用户卸载,而必须有更深层次的作为。不然,公众真的忙不过来,在食品安全上,他们要当化学达人;在假冒伪劣养生产品面前,他们要当养生达人;在投资理财上,他们要当防骗达人……因而,希望此次工信部曝光之后,后面还有对涉事企业的处罚与追责。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更多原创精彩评论敬请关注微信公号:maiwenbumaishen(☜长按可复制)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非诚女嘉宾杀夫:每个人都应接地气地活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